六月乙丑,王大子寿卒。
秋八月戊寅,王穆后崩。
晋荀吴帅师伐鲜虞,围鼓。鼓人或请以城叛,穆子弗许。左右曰:「师徒不勤,而可以获城,何故不为?」穆子曰:「吾闻诸叔向曰:『好恶不愆,民知所适,事无不济。』或以吾城叛,吾所甚恶也。人以城来,吾独何好焉?赏所甚恶,若所好何?若其弗赏,是失信也,何以庇民?力能则进,否则退,量力而行。吾不可以欲城而迩奸,所丧滋多。」使鼓人杀叛人而缮守备。围鼓三月,鼓人或请降,使其民见,曰:「犹有食色,姑修而城。」军吏曰:「获城而弗取,勤民而顿兵,何以事君?」穆子曰:「吾以事君也。获一邑而教民怠,将焉用邑?邑以贾怠,不如完旧,贾怠无卒,弃旧不祥。鼓人能事其君,我亦能事吾君。率义不爽,好恶不愆,城可获而民知义所,有死命而无二心,不亦可乎!」鼓人告食竭力尽,而后取之。克鼓而反,不戮一人,以鼓子鸢鞮归。
”`
诗句原文:
六月乙丑,王大子寿卒。
秋八月戊寅,王穆后崩。
晋荀吴帅师伐鲜虞,围鼓。鼓人或请以城叛,穆子弗许。左右曰:“师徒不勤,而可以获城,何故不为?”穆子曰:“吾闻诸叔向曰:‘好恶不愆,民知所适,事无不济。’或以吾城叛,吾所甚恶也。人以城来,吾独何好焉?赏所甚恶,若所好何?若其弗赏,是失信也,何以庇民?力能则进,否则退,量力而行。吾不可以欲城而迩奸,所丧滋多。”使鼓人杀叛人而缮守备。围鼓三月,鼓人或请降,使其民见,曰:“犹有食色,姑修而城。”军吏曰:“获城而弗取,勤民而顿兵,何以事君?”穆子曰:“吾以事君也。获一邑而教民怠,将焉用邑?邑以贾怠,不如完旧,贾怠无卒,弃旧不祥。鼓人能事其君,我亦能事吾君。率义不爽,好恶不愆,城可获而民知义所,有死命而无二心,不亦可乎!”鼓人告食竭力尽,而后取之。克鼓而反,不戮一人,以鼓子鸢鞮归。
译文及注释:
- 诗句解读:
- “六月乙丑,王大子寿卒。” —— 六月二十日,太子寿去世。
- “秋八月戊寅,王穆后崩。” —— 秋月十八日,穆后去世。
- “晋荀吴帅师伐鲜虞,围鼓。” — 晋国的荀吴率领军队攻打鲜虞国,并包围了鼓城。
- “鼓人或请以城叛,穆子弗许。” — 鼓城的居民中有请求背叛的,但穆子不允许。
- “左右曰:‘师徒不勤,而可以获城,何故不为?”穆子曰:“……” — 旁边的人回答说:“如果士兵们不努力战斗,却能获得一座城市,我们为什么还要去争?”
- “鼓人杀叛人而缮守备。” — 鼓城的居民杀死了背叛者并修缮了防御工事。
- “克鼓而反,不戮一人,以鼓子鸢鞮归。” — 攻克鼓城后没有杀戮任何人,并且把鼓子的鸢鞮带回。
赏析:
这首诗是《左传》中的一部分,记录了昭公十五年的历史事件。《左传》是一部古代中国的历史文献,详细记述了春秋时期的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事件。本诗通过描述昭公十五年的一系列历史事件,展现了当时的政治斗争和社会状况。
诗中提到了太子寿和穆后的去世。这可能反映了宫廷内部的纷争和权力斗争给王室成员带来的压力和困扰。接着,描述了晋国的军事行动——荀吴领导的部队攻打鲜虞国,并包围了鼓城。这表明了当时诸侯国之间为了扩张领土或实现政治目的而进行的频繁战争。
诗中还涉及了士兵和鼓城居民之间的互动。一方面,士兵们因为没有得到应得的奖励而感到不满;另一方面,鼓城的居民因为希望保卫自己的家园而选择了背叛。这种矛盾体现了当时社会中人们对于物质利益与道德责任的不同看法。
诗中提到了战后的和平处理方式。虽然战争中取得了胜利,但并没有造成无辜者的伤亡。这种处理方式显示了诗人对战争的深刻反思以及对和平的追求。
这首诗通过对昭公十五年历史事件的记录,展示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政治局势。同时,诗中也表达了对战争的看法和对和平的期望,具有深刻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