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二十有八年春王三月,葬曹悼公。公如晋,次于乾侯。夏四月丙戌,郑伯宁卒。六月,葬郑定公。秋七月癸巳,滕子宁卒。冬,葬滕悼公。
【传】二十八年春,公如晋,将如乾侯。子家子曰:「有求于人,而即其安,人孰矜之?其造于竟。」弗听。使请逆于晋。晋人曰:「天祸鲁国,君淹恤在外。君亦不使一个辱在寡人,而即安于甥舅,其亦使逆君?」使公复于竟而后逆之。
晋祁胜与邬臧通室,祁盈将执之,访于司马叔游。叔游曰:「《郑书》有之:『恶直丑正,实蕃有徒。』无道立矣,子惧不免。《诗》曰:『民之多辟,无自立辟。』姑已,若何?」盈曰:「祁氏私有讨,国何有焉?」遂执之。祁胜赂荀跞,荀跞为之言于晋侯,晋侯执祁盈。祁盈之臣曰:「钧将皆死,憖使吾君闻胜与臧之死以为快。」乃杀之。夏六月,晋杀祁盈及杨食我。食我,祁盈之党也,而助乱,故杀之。遂灭祁氏、羊舌氏。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是春秋时期一部记录周王朝历史的重要史书,通过简明扼要的文字,展现了春秋时期鲁、晋等诸侯国的政治、军事、外交事件以及人物命运。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经】二十有八年春王三月:这一句表明了时间,即鲁昭公二十八年春天,春季是一年的开端,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希望。
【传】二十八年春:这一部分是对上文“经”的补充,详细描述了鲁昭公二十八年的春天,强调了晋国作为鲁国的盟友的重要性。
公如晋:昭公前往晋国,表明了他与晋国的关系,可能是为了解决某些政治问题或寻求支持。
将如乾侯:昭公在去往晋国的路上选择了一个地点暂住,乾侯,这是一个地理位置的选择,也可能预示着未来的政治决策地。
子家子曰:这里的“子家子”可能是一个虚构的人物,他的评论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局势和个人立场。
有求于人…君淹恤在外:这里的“有求于人”指的是昭公在晋国寻求帮助,而“淹恤在外”则表示昭公在外流亡,未能回到鲁国。
弗听:昭公的决定没有被采纳,这表明他的政治努力并未得到国内的支持。
使请逆于晋:昭公派遣使者向晋国请求返回,显示了他对晋国的依赖。
晋人曰:晋国的回应,可能是关于是否接纳昭公回国的问题。
天祸鲁国…憖使吾君闻胜与臧之死以为快:这是对内忧外患的一种描述,昭公的臣子认为昭公被杀是上天对鲁国的惩罚,而鲁国人却对此感到高兴,反映出当时的政治氛围。
《左传·昭公二十八年》不仅是对一段历史的记载,更深层次地揭示了春秋时期的国际关系、个人政治抉择以及社会伦理道德。通过对这首诗的分析,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政治生态和社会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