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会于扈,令戍周,且谋纳公也。宋、卫皆利纳公,固请之。范献子取货于季孙,谓司城子梁与北宫贞子曰:「季孙未知其罪,而君伐之,请囚,请亡,于是乎不获。君又弗克,而自出也。夫{山乙}无备而能出君乎?季氏之复,天救之也。休公徒之怒,而启叔孙氏之心。不然,岂其伐人而说甲执冰以游?叔孙氏惧祸之滥,而自同于季氏,天之道也。鲁君守齐,三年而无成。季氏甚得其民,淮夷与之,有十年之备,有齐、楚之援,有天之赞,有民之助,有坚守之心,有列国之权,而弗敢宣也,事君如在国。故鞅以为难。二子皆图国者也,而欲纳鲁君,鞅之愿也,请从二子以围鲁。无成,死之。」二子惧,皆辞。乃辞小国,而以难复。
孟懿子、阳虎伐郓。郓人将战,子家子曰:「天命不慆久矣。使君亡者,必此众也。天既祸之,而自福也,不亦难乎?犹有鬼神,此必败也。乌呼!为无望也夫,其死于此乎!」公使子家子如晋,公徒败于且知。
《左传》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由左丘明所著。其中“昭公二十七年”这一章节讲述了春秋时期鲁国的一段历史事件。《左传》的记载往往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刻的历史解读。下面将逐句对《左传》中的这段文字进行详细翻译:
原文:
秋,会于扈,令戍周,且谋纳公也。宋、卫皆利纳公,固请之。范献子取货于季孙,谓司城子梁与北宫贞子曰:「季孙未知其罪,而君伐之,请囚,请亡,于是乎不获。君又弗克,而自出也。夫{山乙}无备而能出君乎?季氏之复,天救之也。休公徒之怒,而启叔孙氏之心。不然,岂其伐人而说甲执冰以游?叔孙氏惧祸之滥,而自同于季氏,天之道也。鲁君守齐,三年而无成。季氏甚得其民,淮夷与之,有十年之备,有齐、楚之援,有天之赞,有民之助,有坚守之心,有列国之权,而弗敢宣也,事君如在国。」故鞅以为难。二子皆图国者也,而欲纳鲁君,鞅之愿,请从二子以围鲁。无成,死之。」二子惧,皆辞。乃辞小国,而以难复。译文:
- 秋,诸侯们在扈地会见,讨论守卫周地的问题,同时谋划接纳鲁昭公的事情。宋国、卫国都认为接纳鲁昭公有利可图,主动请求这样做。范献子从季孙那里获取了财物,并对他的副手子梁和北宫贞子说:“季孙还不清楚他的罪行,但国君却讨伐他,我请求释放他,请求让他逃亡,结果没能成功。你又不能战胜,反而自己离开了。难道{山乙}没有防备却能逃出国君吗?这是因为季氏的复兴得到了上天的帮助。如果让公室的人愤怒,那么也会激发叔孙氏的内心。如果不是这样,难道他们攻打别人却用铠甲持冰来游玩?叔孙氏害怕灾祸的泛滥,而把自己归咎于季氏。这是天道啊。鲁国君主守护齐国,三年都没有取得成效。季氏非常得到民心,淮夷归附了他,他有十年的准备,有齐国、楚国的支持,有上天的赞同,有民众的帮助,有坚守的决心,有各国的力量,但是都不敢宣扬此事,好像在本国一样侍奉国君。所以公孙鞅认为这是个难题。这两个儿子都是想国家安定的人,但他们想要接纳鲁昭公,公孙鞅的愿望,请求跟随他们一起包围鲁国。如果不能成功,就战死。”两人都害怕了,都推辞。于是二人谢绝了较小的国家,以这样的困难来恢复。
- 注释:
- 扈:地名,位于今中国山东省菏泽市曹县东南。
- 令戍周:命令守卫周地。
- 固请之:主动请求。
- 范献子:名献子,范姓,谥号文子,是范武子之子。
- 司城子梁、北宫贞子:两位大夫的名字。
- {山乙}:指季孙行父(字{山乙}),春秋时期鲁国人,为季氏家臣。
- “天之道也”:指天道。
- 叔孙氏:指叔孙豹(字余庆),春秋时期鲁国人,叔孙武叔之子。
- 鲁君守齐:鲁昭公驻守齐国。
- 事君如在国:比喻忠于国家。
- 难复:复国之举。
- 无成:未能成功。
- 赏析:《左传·昭公二十七年》不仅记录了一个历史事件,更通过范献子的对话和行动展示了当时的政治局势和人物性格。范献子的行为反映出他对国家的忠诚以及对时局的担忧,同时也展现了他对政治的敏锐洞察。对话中的人物态度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人心的不稳定。此外,这段描述也体现了《左传》作为一部史书的特点,即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件来反映社会现象和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