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四月,光伏甲于堀室而享王。王使甲坐于道,及其门。门阶户席,皆王亲也,夹之以铍。羞者献体改服于门外,执羞者坐行而入,执铍者夹承之,及体以相授也。光伪足疾,入于堀室。鱄设诸置剑于鱼中以进,抽剑剌王,铍交于胸,遂弑王。阖庐以其子为卿。
季子至,曰:「苟先君废无祀,民人无废主,社稷有奉,国家无倾,乃吾君也。吾谁敢怨?哀死事生,以待天命。非我生乱,立者从之,先人之道也。」覆命哭墓,复位而待。吴公子掩余奔徐,公子烛庸奔钟吾。楚师闻吴乱而还。
郤宛直而和,国人说之。鄢将师为右领,与费无极比而恶之。令尹子常贿而信谗,无极谮郤宛焉,谓子常曰:「子恶欲饮子酒。」又谓子恶:「令尹欲饮酒于子氏。」子恶曰:「我,贱人也,不足以辱令尹。令尹将必来辱,为惠已甚。吾无以酬之,若何?」无极曰:「令尹好甲兵,子出之,吾择焉。」取五甲五兵,曰:「置诸门,令尹至,必观之,而从以酬之。」及飨日,帷诸门左。无极谓令尹曰:「吾几祸子。子恶将为子不利,甲在门矣,子必无往。且此役也,吴可以得志,子恶取赂焉而还,又误群帅,使退其师,曰:『乘乱不祥。』吴乘我丧,我乘其乱,不亦可乎?」令尹使视郤氏,则有甲焉。不往,召鄢将师而告之。将师退,遂令攻郤氏,且爇之。子恶闻之,遂自杀也。国人弗爇,令曰:「爇郤氏,与之同罪。」或取一编菅焉,或取一秉秆焉,国人投之,遂弗也。令尹炮之,尽灭郤氏之族党,杀阳令终与其弟完及佗与晋陈及其子弟。晋陈之族呼于国曰:「鄢氏、费氏自以为王,专祸楚国,弱寡王室,蒙王与令尹以自利也。令尹尽信之矣,国将如何?」令尹病之。
《左传》昭公二十七年的诗与远方
夏四月,吴国的公子光,在一次甲胄的盛宴中暗藏杀机,终于在堀室之中刺杀了他们的君主,吴王僚。这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整个国家陷入了混乱和不安之中。令尹子常作为楚国的重臣,面对国家的动荡局势显得束手无策,只能眼睁睁看着吴国的威胁日益临近。
季子,即后来的延州来季子,在得知国家危难之时,毅然决定出使上国,以观诸侯之反应。他的到来,象征着一个外交使者对于稳定局势的渴望和尝试。而楚莠尹然,工尹麇率领的楚军及时赶到,救援潜国,展现了楚国对吴国入侵行为的强烈反击。
郤宛,一位直率公正的官员,他的正直和智慧成为了楚国内部的一股力量。鄢将师作为楚国右领,与费无极因政治利益产生矛盾和冲突。这些人物的命运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左传》所记载的一幅幅生动的政治画卷。从公子光的密谋到季子的外交努力,再到楚军的及时援救,每一个角色都以其独特的方式影响着历史的发展。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昭公的暴行终将遭到正义的审判。《左传》通过这段历史的描述,深刻地揭示了权力斗争、背叛与忠诚、以及国家危机之间的复杂关系。昭公二十七年不仅是楚国的一次内乱,更是对当时社会道德和政治伦理的一次深刻反思。季子的行为虽然出于无奈,但最终却体现了个人在国家危难时刻的责任和担当。
读完这段历史,我不禁思考,在现实生活的纷扰中,我们是否也能从古人的智慧中汲取力量。在面对挑战和困境时,保持正直与勇气,寻求和平与合作的方式,或许才是真正解决问题的途径。同时,我们也应铭记历史的教训,珍惜和平,珍视团结,共同维护社会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