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郤宛之难,国言未已,进胙者莫不谤令尹。沈尹戌言于子常曰:「夫左尹与中厩尹莫知其罪,而子杀之,以兴谤讟,至于今不已。戌也惑之。仁者杀人以掩谤,犹弗为也。今吾子杀人以兴谤,而弗图,不亦异乎?夫无极,楚之谗人也,民莫不知。去朝吴,出蔡侯朱,丧太子建,杀连尹奢,屏王之耳目,使不聪明。不然,平王之温惠共俭,有过成、庄,无不及焉。所以不获诸侯,迩无极也。今又杀三不辜,以兴大谤,几及子矣。子而不图,将焉用之?夫鄢将师矫子之命,以灭三族,国之良也,而不愆位。吴新有君,疆埸日骇,楚国若有大事,子其危哉!知者除谗以自安也,今子爱谗以自危也,甚矣其惑也!」子常曰:「是瓦之罪,敢不良图。」九月己未,子常杀费无极与鄢将师,尽灭其族,以说于国。谤言乃止。
诗句:
楚郤宛之难,国言未已,进胙者莫不谤令尹。
译文:
楚郤宛的叛乱还没有平息,进献食物的人无不诽谤令尹。
关键词解释:
- 郤宛:楚国的一位大夫,因叛乱被杀,引起国内动荡不安。
- 国言:国家的言论,这里指国内的议论纷纷。
- 进胙:进献食物,胙是古代祭祀时用的祭肉。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郤宛叛乱后,国内言论纷纭,进献食物的人都在诽谤令尹的情况。通过描述国内的政治混乱和言论的负面效应,反映了当时楚国社会的不稳定和人心的动荡。诗中运用了“国言未已”这一表达,强调了国内政治斗争的激烈和言论的尖锐。同时,通过“进胙者莫不谤令尹”这一描写,揭示了当时社会风气的不良和人们对权力斗争的冷漠态度。整体来看,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描绘了当时楚国社会的紧张局势,具有很强的历史感和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