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二十有七年春,公如齐。公至自齐,居于郓。夏四月,吴弑其君僚。楚杀其大夫郤宛。秋,晋士鞅、宋乐祁犁、卫北宫喜、曹人、邾人、滕人会于扈。冬十月,曹伯午卒。邾快来奔。公如齐。公至自齐,居于郓。
【传】二十七年春,公如齐。公至自齐,处于郓,言在外也。
吴子欲因楚丧而伐之,使公子掩余、公子烛庸帅师围潜。使延州来季子聘于上国,遂聘于晋,以观诸侯。楚莠尹然,工尹麇帅师救潜。左司马沈尹戌帅都君子与王马之属以济师,与吴师遇于穷。令尹子常以舟师及沙汭而还。左尹郤宛、工尹寿帅师至於潜,吴师不能退。
吴公子光曰:「此时也,弗可失也。」告鱄设诸曰:「上国有言曰:『不索何获?』我,王嗣也,吾欲求之。事若克,季子虽至,不吾废也。」鱄设诸曰:「王可弑也。母老子弱,是无若我何。」光曰:「我,尔身也。」
诗句及译文:
- 春秋二十七年春,公如齐。(春秋 · 昭公 · 27年春)
- 诗句:公如齐。
- 译文:昭公到了齐国。
- 注释:「至」表示到达,「如」在这里指访问。
- 公至自齐,居于郓。(左传 · 昭公 · 27年春)
- 诗句:公至自齐,居于郓。
- 译文:昭公从齐国回来,住在郓地。
- 注释:「自…居」表示从某个地方返回并在那里居住。
- 吴弑其君僚。(左传 · 昭公 · 27年春)
- 诗句:吴弑其君僚。
- 译文:吴国杀了他们的君主僚。
- 注释:「弑」意为杀害君主,这里特指吴国的君王被杀。
- 楚杀其大夫郤宛。(左传 · 昭公 · 27年春)
- 诗句:楚杀其大夫郤宛。
- 译文:楚国杀了他们的大夫郤宛。
- 注释:「楚」指楚国,「杀」是杀死的意思;「郤宛」是楚国的大夫名。
- 秋,晋士鞅、宋乐祁犁、卫北宫喜、曹人、邾人、滕人会于扈。(左传 · 昭公 · 27年秋)
- 诗句:秋,晋士鞅、宋乐祁犁、卫北宫喜、曹人、邾人、滕人会于扈。
- 译文:秋季,晋国的士鞅、宋国的乐祁犁、卫国的北宫喜、曹国人、邾国人、滕国人在扈地会面。
- 注释:「秋」指的是农历的秋季,”扈”是地名。
- 冬十月,曹伯午卒。邾快来奔。(左传 · 昭公 · 27年冬)
- 诗句:冬十月,曹伯午卒。邾快来奔。
- 译文:冬季的十月,曹文公去世,邾桓公前来投奔。
- 注释:「曹伯午」是曹文公的名字,“卒”意为去世。”邾快来奔”是指邾桓公前来投奔。
- 公如齐。(左传 · 昭公 · 27年冬)
- 诗句:公如齐。
- 译文:昭公又去了齐国。
- 注释:此句表明昭公再次前往齐国。
- 公至自齐,居于郓。(左传 · 昭公 · 27年冬)
- 诗句:公至自齐,居于郓。
- 译文:昭公从齐国回来,住在郓地。
- 注释:「至」表示到达。
- 吴子欲因楚丧而伐之,使公子掩余、公子烛庸帅师围潜。(左传 · 昭公 · 27年冬)
- 诗句:吴子欲因楚丧而伐之,使公子掩余、公子烛庸帅师围潜。
- 译文:吴王打算趁楚国的丧事进攻它,派遣公子掩余和公子烛庸率军包围了潜邑。
- 注释:这里的「因」是“利用”、“趁机”的意思,「楚丧」指楚国发生丧事。
- 令尹子常以舟师及沙汭而还。(左传 · 昭公 · 27年冬)
- 诗句:令尹子常以舟师及沙汭而还。
- 译文:令尹子常率领水军抵达沙汭然后撤回。
- 注释:「令尹」指的是楚国的丞相,「沙汭」是地名。
- 左尹郤宛、工尹寿帅师至於潜,吴师不能退。(左传 · 昭公 · 27年冬)
- 诗句:左尹郤宛、工尹寿帅师至於潜,吴师不能退。
- 译文:左尹郤宛和工尹寿率领军队抵达潜邑,但吴军无法后退。
- 注释:「於」在这里作为介词使用,表明方位;“至于”意味着到达某地,”不能退”表达了抵抗的意图。
- 吴公子光曰:「此时也,弗可失也。」告鱄设诸曰:「上国有言曰:『不索何获?』我,王嗣也,吾欲求之。事若克,季子虽至,不吾废也。」(左传 · 昭公 · 27年冬)
- 诗句:吴公子光曰:「此时也,弗可失也。」告鱄设诸曰:「上国有言曰:『不索何获?』我,王嗣也,吾欲求之。事若克,季子虽至,不吾废也。」
- 译文:吴公子光说:”现在这个时候,不能失去。”他告诉鱄设诸说:”上面有句话说:『不索取怎么能得到呢?』我是国王的后代,我想去追求它。如果成功,季子即使来了,也不会抛弃我。”
- 注释:「弗」在这里是否定词,“弗可失”即“不可错过”;”上国”指国家,”言”为引语或谚语;”我,王嗣也”指他是王位的继承人;“欲求之”表示想要得到某种东西;”不吾废”意味着不会抛弃他。
赏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昭公二十七年(公元前515年),发生在中国春秋时期的一次重大军事行动和内部权力争夺。诗中涉及的主要人物包括昭公、吴国公子光(后来的吴王阖庐)等重要政治人物,以及他们之间的政治博弈和战略决策。诗中的语言风格简练而富有表现力,通过对具体事件的描述传达了当时的政治形势和各国之间复杂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