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单子如晋告急。五月戊午,刘人败王城之师于尸氏。戊辰,王城人、刘人战于施谷,刘师败绩。

秋,盟于鄟陵,谋纳公也。

七月己巳,刘子以王出。庚午,次于渠。王城人焚刘。丙子,王宿于褚氏。丁丑,王次于萑谷。庚辰,王入于胥靡。辛巳,王次于滑。晋知跞、赵鞅帅师纳王,使汝宽守关塞。

九月,楚平王卒。令尹子常欲立子西,曰:「大子壬弱,其母非适也,王子建实聘之。子西长而好善。立长则顺,建善则治。王顺国治,可不务乎?」子西怒曰:「是乱国而恶君王也。国有外援,不可渎也。王有适嗣,不可乱也。败亲、速仇、乱嗣,不祥,我受其名。赂吾以天下,吾滋不从也。楚国何为?必杀令尹!」令尹惧,乃立昭王。

冬十月丙申,王起师于滑。辛丑,在郊,遂次于尸。十一月辛酉,晋师克巩。召伯盈逐王子朝,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嚚奉周之典籍以奔楚。阴忌奔莒以叛。召伯逆王于尸,及刘子、单子盟。遂军圉泽,次于堤上。癸酉,王入于成周。甲戌,盟于襄宫。晋师使成公般戍周而还。十二月癸未,王入于庄宫。

”`
四月,单子如晋告急。五月戊午,刘人败王城之师于尸氏。戊辰,王城人、刘人战于施谷,刘师败绩。

秋,盟于鄟陵,谋纳公也。七月己巳,刘子以王出。庚午,次于渠。王城人焚刘。丙子,王宿于褚氏。丁丑,王次于萑谷。庚辰,王入于胥靡。辛巳,王次于滑。晋知跞、赵鞅帅师纳王,使汝宽守关塞。

九月,楚平王卒。令尹子常欲立子西,曰:「大子壬弱,其母非适也,王子建实聘之。子西长而好善。立长则顺,建善则治。王顺国治,可不务乎?」子西怒曰:「是乱国而恶君王也。国有外援,不可渎也。王有适嗣,不可乱也。败亲、速仇、乱嗣,不祥,我受其名。赂吾以天下,吾滋不从也。楚国何为?必杀令尹!」令尹惧,乃立昭王。

冬十月丙申,王起师于滑。辛丑,在郊,遂次于尸。十一月辛酉,晋师克巩。召伯盈逐王子朝,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嚚奉周之典籍以奔楚。阴忌奔莒以叛。召伯逆王于尸,及刘子、单子盟。遂军圉泽,次于堤上。癸酉,王入于成周。甲戌,盟于襄宫。晋师使成公般戍周而还。十二月癸未,王入于庄宫。

(1) 注解:

  • : 《左传》中的“经”通常指记录了历史事件和人物关系的文本。
  • : 夏季,即农历五至六月期间的月份。
  • : 秋季,即农历七至八月期间的月份。
  • : 冬季,即农历十至十二月期间的月份。
  • : 春季,即农历一至二月期间的月份。
  • 秋月: 古代历法中用于表示秋季的时间单位。
  • 夏初: 夏季开始的时候,特指农历四月底或五月初。
  • 秋分: 二十四节气之一,标志着秋天的一半结束,一半开始。
  • 冬腊: 冬季腊月,农历十二月。
  • 正月: 农历新年的一个月,一年的第一个月。
  • 三月: 春季的第三个月,农历三月初到中旬。
  • 四月: 春季的第四个月,农历四月初到中旬。
  • 秋月: 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八月。
  • 冬末: 冬季结束时的时期。
  • 春分: 二十四节气之一,表示春天的一半结束,一半开始。
  • 孟夏: 夏季的第一个月,农历四月到五月初。
  • 季冬: 冬季最寒冷的季节。
  • 孟春: 春季最寒冷的时候,农历正月到二月。
  • 孟秋: 夏季最热的时候,农历六七月之间。

(2) 译文:

  • 四月: 昭公从齐国回来,居住在郓地。
  • 五月: 刘人(可能是鲁国的一支军队)在尸氏打败了王城的部队。
  • : 昭公在鄟陵与齐侯、莒子、邾子、杞伯结盟。
  • 七月: 刘子带国王离开了。
  • 秋月: 在尸体上举行盟会讨论国家大事。
  • 冬十月: 昭公从滑地率军出发。
  • 十一月: 召伯盈驱逐了王子朝,而王子朝带领一些贵族逃亡。
  • 十二月: 昭公进入成周(首都)。

(3) 赏析:

  • 四月: 昭公从齐国归来并定居于郓地反映了他的政治回归和国内局势的变化。
  • 五月: 王城人在尸氏击败刘人的战役显示昭公统治下的内部冲突及其对外策略的调整。
  • : 在鄟陵的联盟显示昭公利用外交手段来巩固和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
  • 七月: 刘子的行动揭示了昭公对内政策和军事策略的灵活运用。
  • 十一月: 昭公被迫离开成周可能预示了更严重的政治危机。
  • 十二月: 昭公进入成周标志着他对国内政治的掌控力和恢复王权的努力。

这段历史记载不仅涉及春秋时期的复杂政治斗争和外交策略,而且展示了昭公个人的统治风格和他的应对策略,这些内容对于理解春秋时期的国家治理和社会变迁具有重要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