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子自阚归,见平子。平子稽颡,曰:「子若我何?」昭子曰:「人谁不死?子以逐君成名,子孙不忘,不亦伤乎!将若子何?」平子曰:「苟使意如得改事君,所谓生死而肉骨也。」昭子从公于齐,与公言。子家子命适公馆者执之。公与昭子言于幄内,曰将安众而纳公。公徒将杀昭子,伏诸道。左师展告公,公使昭子自铸归。平子有异志。冬十月辛酉,昭子齐于其寝,使祝宗祈死。戊辰,卒。左师展将以公乘马而归,公徒执之。

壬申,尹文公涉于巩,焚东訾,弗克。

十一月,宋元公将为公故如晋。梦大子栾即位于庙,己与平公服而相之。旦,召六卿。公曰:「寡人不佞,不能事父兄,以为二三子忧,寡人之罪也。若以群子之灵,获保首领以没,唯是匾柎所以藉干者,请无及先君。」仲几对曰:「君若以社稷之故,私降昵宴,群臣弗敢知。若夫宋国之法,死生之度,先君有命矣。群臣以死守之,弗敢失队。臣之失职,常刑不赦。臣不忍其死,君命只辱。」宋公遂行。己亥,卒于曲棘。

昭公二十五年的逐臣与死亡

诗句解析:

  1. “人谁不死”: 这句话表达了对生命终结的普遍认识,暗示了人的生死是自然规律。
  2. ** “子以逐君成名”:** 昭子通过驱逐国君而获得名声,表明其行为可能引起不满或负面评价。
  3. ** “子孙不忘”:** 昭子担心自己的行为会让后代记住,这体现了他对个人影响的担忧。
  4. ** “死而肉骨”:** 平子希望改变现状,认为即使身死也能得到某种救赎或重生。
  5. ** “苟使意如得改事君”, **这里的表达反映了昭子内心的矛盾和愿望,即若有机会改变现状则宁愿牺牲生命。
  6. ** “所谓生死而肉骨也”:** 昭子认为,若能改变当前局面,即使是死亡也能视作一种重生。
  7. ** “左师展将以公乘马而归”:** 展准备带着宋公返回,显示昭子的困境已引起高层关注。
  8. ** “公徒将杀昭子,伏诸道”:** 昭子面临危险,被宋国军队追捕。
  9. ** “壬申,尹文公涉于巩,焚东訾,弗克”:** 尹文公的行动象征了宋国内部的权力斗争加剧。
  10. “冬十月辛酉,昭子齐于其寝,使祝宗祈死”: 昭子在住所祈求死亡,显示其绝望的心态。
  11. ** “己与平公服而相之”:** 描述了宋元公爵准备迎接昭子的场景,预示其权力的交接。
  12. ** “旦,召六卿。公曰:‘寡人不佞,不能事父兄’:** 昭子向其他贵族解释自己的处境,强调责任和愧疚。
  13. ** “仲几对曰:“君若以社稷之故,私降昵宴”:** 仲几对宋元公表示理解并支持,但强调这是基于国家利益的行为。
  14. ** “群臣弗敢知”:** 昭子透露了自己的秘密,使得大臣们无法知晓真相。
  15. ** “臣之失职,常刑不赦”:** 昭子对自己的过失感到内疚,并决心接受惩罚来赎罪。
  16. ** “臣不忍其死,君命只辱”:** 昭子虽然不愿面对死亡,但考虑到君王的命令而选择忍辱。

译文及赏析:
昭子自阚归国后,与平子相见。平子询问昭子的感受,昭子回答:“人谁不死?你因逐君而成名,子孙不会忘记此事,这对我太不公平了!如果你能改变这种情况,那么所谓的生死也可以视为一种解脱。”
昭子在齐地与平子谈论时被囚禁起来,他与平子讨论生死问题。平子表示,如果他能改变现状,那死亡也可以说是一种再生。昭子听到这番话后非常不安,因为他意识到自己可能随时会遭遇不幸。
冬天十月辛酉日,昭子在自己的房间中自杀,请求神灵让他去往另一个世界。戊辰日,他的葬礼仪式完成。
左师展得知了情况后,准备让宋公乘坐马车回到宋国,但他的随从却把他抓了起来。壬申日,尹文公渡过巩水,焚烧东边的土地,但没有成功。
十一月,宋元公为了宋国的公事前往晋国,梦见太子栾即位于庙堂上,他和昭公穿着礼服一起辅佐太子。早晨,他召集所有大臣商议政事。宋公表示:“我如果不肖,不能侍奉父亲兄长,这是我的过错。如果各位能够以国家的利益为重,那么我将不胜荣幸。然而对于宋国法律来说,死亡和生是自然的法则,先君已经定下规矩,我不能违背。”仲几回应说:“君主因为国家的大义而私下进行宴会,大臣们不敢知道详情。至于宋国的法律和传统,生死自有其道理,先君有命令在前。大臣们只能按照命令行事,不敢违背。我的过错已经注定,只有依法处置。”宋公最终听从了仲几的意见。

此段故事展现了宋国政治中的复杂关系和个人命运如何被权力斗争和家族荣誉所左右。昭子的故事反映了个人在政治和社会压力下的无奈和挣扎,以及面对死亡时的恐惧和不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