己亥,公孙于齐,次于阳州。齐侯将唁公于平阴,公先于野井。齐侯曰:「寡人之罪也。使有司待于平阴,为近故也。」书曰:「公孙于齐,次于阳州,齐侯唁公于野井。」礼也。将求于人,则先下之,礼之善物也。齐侯曰:「自莒疆以西,请致千社,以待君命。寡人将帅敝赋以从执事,唯命是听,君之忧,寡人之忧也。」公喜。子家子曰:「天禄不再,天若胙君,不过周公,以鲁足矣。失鲁,而以千社为臣,谁与之立」且齐君无信,不如早之晋。」弗从。臧昭伯率从者将盟,载书曰:「戮力壹心,好恶同之。信罪之有无,缱绻从公,无通外内。」以公命示子家子。子家子曰:「如此,吾不可以盟,羁也不佞,不能与二三子同心,而以为皆有罪。或欲通外内,且欲去君。二三子好亡而恶定,焉可同也?陷君于难,罪孰大焉?通外内而去君,君将速入,弗通何为?而何守焉?」乃不与盟。

【诗句】
己亥,公孙于齐,次于阳州。
齐侯将唁公于平阴,公先于野井。
齐侯曰:「寡人之罪也。使有司待于平阴,为近故也。」
书曰:「公孙于齐,次于阳州,齐侯唁公于野井。」
礼也。
将求于人,则先下之,礼之善物也。
齐侯曰:「自莒疆以西,请致千社,以待君命。寡人将帅敝赋以从执事,唯命是听,君之忧,寡人之忧也。」
公喜。
子家子曰:「天禄不再,天若胙君,不过周公,以鲁足矣。失鲁,而以千社为臣,谁与之立」
且齐君无信,不如早之晋。」
弗从。
臧昭伯率从者将盟,载书曰:「戮力壹心,好恶同之。信罪之有无,缱绻从公,无通外内。」
以公命示子家子。
子家子曰:「如此,吾不可以盟,羁也不佞,不能与二三子同心,而以为皆有罪。或欲通外内,且欲去君。二三子好亡而恶定,焉可同也?陷君于难,罪孰大焉?通外内而去君,君将速入,弗通何为?而何守焉?」
乃不与盟。

【译文】
己亥日,公孙在齐国停留,驻营在阳州。
齐侯打算到平阴慰问鲁襄公(昭公),但是鲁襄公先到了野井。
齐侯说:“这是我的过错啊。我命令官员们等在平阴,是因为那里距离最近的缘故。”
《春秋》记载:“公孙在齐国驻扎,驻扎在阳州,齐侯去平阴问候鲁襄公(昭公)”,这是合于礼节的。将要向别人求助时,就应该先谦让。这是符合礼法的。
齐侯说:“从莒地边界往西,我愿意献上一千家的土地,作为对国君的命令。我将带领我的部队来服从您的命令,只听从您的命令。这是国君的忧虑,也是我的忧虑啊。”
鲁襄公很高兴。
子家子说:“上天赐予的福禄不是常有的,如果上天赐福给君王,那也不过如周公那样罢了。凭借我国的力量就足够了。失去我国,而用一千家土地作臣属,谁会和我们一同站稳脚跟呢?”
况且齐侯不讲信用,不如早点去晋国吧。”
鲁襄公没有听从。
臧昭伯率领随从人员准备结盟,他们所带的盟书写道:“齐心协力,共同一心,喜好和厌恶相同。相信罪行的有无,缠绵依恋地听从君王的命令,不要泄露内部和外部的情况。”
然后把它拿给子家子看。
子家子说:“像这样,我不能和他结盟,我只是无能的人,不能够和你们同心,却认为大家都有罪。有的人想要背叛国家,有的人想要亲近君主。你们喜欢背弃自己建立的国家,却又想要安定国家,这样怎么能统一呢?把国家陷落下去的过错,哪个比得过呢?背叛国家,亲近君主,君王将会很快回到国内来,如果不这样做,还有什么可说的呢?又有什么可以坚守的呢?”
于是鲁襄公就不答应结盟了。

【赏析】
这首诗是《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的一部分,记录了鲁襄公在齐国被拘留期间的一些情况。诗中描述了他在齐国的遭遇和态度,以及他如何对待齐侯的慰问。同时,诗中还提到了一些关于礼仪、道德和忠诚的观点,以及人们如何处理困难和危机的方式。这首诗反映了古代社会的道德观念和政治原则,对于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