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吴伐我,子泄率,故道险,从武城。初,武城人或有因于吴竟田焉,拘鄫谒之沤菅者,曰:「何故使吾水滋?」及吴师至,拘者道之,以伐武城,克之。王犯尝为之宰,澹枱子羽之父好焉。国人惧,懿子谓景伯:「若之何?」对曰:「吴师来,斯与之战,何患焉?且召之而至,又何求焉?」吴师克东阳而进,舍于五梧,明日,舍于蚕室。公宾庚、公甲叔子与战于夷,获叔子与析朱锄。献于王,王曰:「此同车,必使能,国未可望也。」明日,舍于庚宗,遂次于泗上。微虎欲宵攻王舍,私属徒七百人,三踊于幕庭,卒三百人,有若与焉,及稷门之内。或谓季孙曰:「不足以害吴,而多杀国士,不如已也。」乃止之。吴子闻之,一夕三迁。吴人行成,将盟。景伯曰:「楚人围宋,易子而食,析骸而爨,犹无城下之盟。我未及亏,而有城下之盟,是弃国也。吴轻而远,不能久,将归V请少待之。」弗从。景伯负载,造于莱门,乃请释子服何于吴,吴人许之。以王子姑曹当之,而后止。吴人盟而还。
下面是对该诗的逐句翻译及赏析:
诗句翻译:三月,吴国攻打我国,子泄率军前往,因为道路险峻,所以从武城出发。
译文:三月,吴国攻打我国,子泄率军前往,因为道路险峻,所以从武城出发。
赏析:此句说明了吴国军队的行军路线和出发点。
诗句释义:初,武城人有的因在吴国的边境上耕种,被拘留并囚禁于沤菅。
译文:起初,武城人在吴国边境上耕种,被拘留并囚禁于沤菅。
赏析:此句描述了吴国人在武城边界上的活动。
诗句注释:及吴师至,拘者道之,以伐武城。克之。
- 这句话讲述了吴军到达后,拘留了那些耕种的人,从而发动对武城的军事行动。
赏析:此句描绘了吴国军队如何利用这些人作为借口,发起对武城的侵略。
诗句翻译:王犯尝为之宰,澹枱子羽之父好焉。国人惧,懿子谓景伯:「若之何?」对曰:「吴师来,斯与之战,何患焉?且召之而至,又何求焉?」
译文:王犯曾经担任过宰相,澹臺子羽的父亲很喜欢他。国内的人感到害怕,懿子对景伯说:“该怎么办?”景伯回答说:“吴军来了,就和他们战斗吧,有什么可担心的呢?而且已经把他们召回来了,还对他们有什么要求呢?”
赏析:此句表达了面对吴国进攻时的无奈与抵抗的决心。
诗句翻译:吴师克东阳而进,舍于五梧,明日,舍于蚕室。公宾庚、公甲叔子与战于夷,获叔子与析朱锄。献于王,王曰:「此同车,必使能,国未可望也。」明日,舍于庚宗,遂次于泗上。
译文:吴国军队攻克了东阳,继续前进,在五梧停宿,第二天又在蚕室停宿。公宾庚、公甲叔子在夷地交战,俘虏了叔子和析朱锄。这些战利品献给了国王,国王说:“这些同车作战的人才是真正能干的,国家还没有达到希望的程度。”第二天,在庚宗停下休息,然后驻扎在泗水之上。
赏析:此句详细描述了吴国的军事行动和策略。
诗句翻译:微虎欲宵攻王舍,私属徒七百人,三踊于幕庭,卒三百人,有若与焉,及稷门之内。或者谓季孙曰:「不足以害吴,而多杀国士,不如已也。」乃止之。
译文:微虎想要在夜晚攻击王的住所,私下率领七百个士兵,三次在庭院中跳跃,最终三百名士兵参与,其中还有若也在列,到达稷门之内。有人劝说季孙说:“这不足以危害吴国,但却杀害了这么多国内的贤士,不如就此作罢。”于是停止了这次行动。
赏析:此句展现了微虎的行动意图及其结果。
通过对《左传·哀公八年》中的诗句进行逐句解释和深入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春秋时期的政治、军事动态和文化背景。同时,通过对原文的准确翻译和详尽注释,不仅有助于理解古代文献的语言特点和文化内涵,还能加深对春秋时期历史事件背后深层含义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