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康子欲伐邾,乃飨大夫以谋之。子服景伯曰:「小所以事大,信也。大所以保小,仁也。背大国,不信。伐小国,不仁。民保于城,城保于德,失二德者,危,将焉保?」孟孙曰:「二三子以为何如?恶贤而逆之?」对曰:「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今其存者,无数十焉。唯大不字小,小不事大也。知必危,何故不言?鲁德如邾,而以众加之,可乎?」不乐而出。

秋,伐邾,及范门,犹闻钟声。大夫谏,不听,茅成子请告于吴,不许,曰:「鲁击柝闻于邾,吴二千里,不三月不至,何及于我?且国内岂不足?」成子以茅叛,师遂入邾,处其公宫,众师昼掠,邾众保于绎。师宵掠,以邾子益来,献于亳社,囚诸负瑕。负瑕故有绎。邾茅夷鸿以束帛乘韦,自请救于吴,曰:「鲁弱晋而远吴,冯恃其众,而背君之盟,辟君之执事,以陵我小国。邾非敢自爱也,惧君威之不立。君威之不立,小国之忧也。若夏盟于鄫衍,秋而背之,成求而不违,四方诸侯,其何以事君?且鲁赋八百乘,君之贰也。邾赋六百乘,君之私也。以私奉贰,唯君图之。」吴子从之。

诗句及译文对照:

季康子欲伐邾,于是飨(设宴邀请)大夫谋划此事。子服景伯说:“小国之所以事奉大国,是因为诚信;而大国之所以保护小国,是因为仁爱。背弃大国,不守诚信;攻打小国,不体现仁爱。百姓会守护城池,城池会守护道德,丧失这两者中的任何一个,都意味着危险,那又如何来保?”孟孙问:“诸位怎么看呢?厌恶贤人却要对抗他。”景伯回答:“大禹在涂山召集诸侯会盟,执玉帛的有一万多个国家。如今活着的,不过数十个。只有大国才能庇护小国,小国无法侍奉大国。知道必会陷入危险,还为什么不愿说出真相?鲁德如邾,而用众多兵力去对付它,可以吗?”孟孙不高兴地退出了。
秋,伐邾,到达范门时,还听到鼓声。大夫劝谏,孟孙不听,茅成子请求向吴国告急,被拒绝,他说:“鲁国夜间敲柝(巡逻打鼓报更)的声音传到邾国,吴国离这里两千里,不三个月不到,哪里来得及到我们这里?再说国内难道不足够吗?”后来茅成子因茅叛,军队就进入邾国。占领了公宫,白天抢劫,邾国的百姓则守护在绎地。军队夜里抢劫,又因为邾国的太子益来求情,献给亳社,并把邾国太子囚禁在负瑕。负瑕是以前有绎地的。邾国茅夷鸿用四束帛乘韦车,自请救援于吴国,说:“鲁国弱小晋国而远离吴国,冯恃其众而背弃君之盟约,违抗君之执事的命令以凌辱我国的小小国家。邾国并非敢于爱惜自己,实在是畏惧您国家的威势不能建立。如果君国的威势不能建立,小国的忧虑就会来临。如果夏天在鄫衍结盟,秋天就背弃,我尽力而为而不违背约定,四方诸侯,将如何对待您的国君?况且鲁国有八百乘战车,这是国君的副手;邾国有六百乘战车,这是国君的私产。以私奉贰,唯国君图之。”吴王听从了这一意见。

赏析:

这首诗出自《左传》哀公七年,讲述了鲁哀公准备攻打邾国,但最终未能成功,原因主要是对邾国的道德信任和仁义理念的坚持。诗中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示了季康子、孟孙等人物对于外交策略的不同看法和态度,特别是对于是否应该攻打邾国这一问题上的分歧。

季康子想要攻打邾国,但他也清楚这样做可能带来的后果,包括失去民心和道德支持。他询问大夫们的意见,得到的答复是关于诚信与仁义的问题。子服景伯认为小国应当尊敬大国,大国应当保护小国,这是基于道德和信义的原则。孟孙则对此持怀疑态度,他认为攻打小国是不仁的行为。最后的回答揭示了一种深层的道德考量和对国家安全的理解。

诗中还涉及到了国际关系中的一些复杂问题,即如何处理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以及如何在战争中维护道德原则等。这体现了古代中国哲学中关于“道”和“礼”的思想,即在对外关系和战争中应当遵循一定的道德标准。同时,这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国家实力、政治策略和道德信念之间关系的深刻认识。

这首诗不仅反映了春秋时期的政治局势和社会动态,也展示了古代中国思想文化中关于道德、政治与军事的深刻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