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八年春王正月,宋公入曹,以曹伯阳归。吴伐我。夏,齐人取讙及阐。归邾子益子邾。秋七月。冬十有二月癸亥,杞伯过卒。齐人归讙及阐。

【传】八年春,宋公伐曹,将还,褚师子肥殿。曹人诟之,不行,师待之。公闻之,怒,命反之,遂灭曹。执曹伯及司城强以归,杀之。

吴为邾故,将伐鲁,问于叔孙辄。叔孙辄对曰:「鲁有名而无情,伐之,必得志焉。」退而告公山不狃。公山不狃曰:「非礼也。君子违,不适仇国。未臣而有伐之,奔命焉,死之可也。所托也则隐。且夫人之行也,不以所恶废乡。今子以小恶而欲覆宗国,不亦难乎?若使子率,子必辞,王将使我。」子张疾之。王问于子泄,对曰:「鲁虽无与立,必有与毙;诸侯将救之,未可以得志焉。晋与齐、楚辅之,是四仇也。夫鲁、齐、晋之唇,唇亡齿寒,君所知也。不救何为?」

诗句

八年春王正月,宋公入曹,以曹伯阳归。吴伐我。夏,齐人取讙及阐。归邾子益子邾。秋七月。冬十有二月癸亥,杞伯过卒。齐人归讙及阐。    

译文

【经】:八年春季,周历新年的正月,宋文公进入曹国,把曹国的君上阳归还。吴国攻打我国。夏季,齐国人占领了讙和阐,并把邾子的继承人益子归还给邾国。秋季七月。冬季十二月癸亥日,杞国的伯过去世。齐国人把原来的讙和阐归还给我国。
【传】:八年春季,宋文公率军进攻曹国。在即将返回的时候,褚师子肥殿后,曹国人辱骂了他,宋文公没有前进,于是等待他,宋文公听说后大怒,命令回去,结果消灭了曹国。抓住曹国的君上阳和他手下的司城强回国,并杀掉了他们。
吴国因为要讨伐邾国而向叔孙辄咨询。叔孙辄回答说:“鲁国有名无实,攻击它一定能得志。”叔孙辄退朝后告诉了公山不狃。公山不狃说:“这不是合于礼仪的做法。君子违背道义,不会去仇视仇敌的国家。还没成为臣属就想要攻打他们,那么逃亡就是可以的,至于牺牲性命则另当别论。所托付的人如果是小人,那就应当隐忍。况且人的品行不是根据所不喜欢的事情来废乡的。现在你因为小的过错就想颠覆国家,不是很困难吗?如果你带头这么做,那你就一定会辞让,君王会派我来。”子张非常不满叔孙辄的回答。周显王询问子泄,子泄回答说:“虽然鲁国没有什么势力可以支持我们,但是必定有可以灭亡它的国家;诸侯将会救援鲁国,不能让它得到志向。晋国与齐国、楚国共同支援鲁国,这是四个仇敌。鲁国是齐国、晋国的唇齿,一旦唇亡齿寒,这是君主知道的。如果不救援,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
”`

赏析

这首诗记录了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的争斗与外交策略。从诗中可以看出,宋国因为曹国国君阳被俘而发起了进攻,随后齐国和晋国也参与了对曹国的军事行动。这反映了当时各国间为了扩张领土或政治利益而进行的激烈冲突。

诗中也提到了吴国因伐鲁国而咨询叔孙辄的意见,以及叔孙辄给出的建议。这反映了古代中国的政治智慧和战略思维,尤其是如何通过外交手段来解决争端或实现自己的目标。

诗中提到“鲁国有名无实”这一观点,也暗示了当时各国之间对于实力与名声的重视程度,以及如何在国际关系中保持平衡和稳定。

诗中的“夫鲁国、齐国、晋国之唇,唇亡齿寒”,这句话形象地比喻了三国之间的紧密关系,也体现了作者深刻的政治洞察力和历史洞察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