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围曹。郑桓子思曰:「宋人有曹,郑之患也。不可以不救。」冬,郑师救曹,侵宋。

初,曹人或梦众君子立于社宫,而谋亡曹,曹叔振铎请待公孙强,许之。旦而求之曹,无之。戒其子曰:「我死,尔闻公孙强为政,必去之。」及曹伯阳即位,好田弋。曹鄙人公孙强好弋,获白雁,献之,且言田弋之说,说之。因访政事,大说之。有宠,使为司城以听政。梦者之子乃行。强言霸说于曹伯,曹伯从之,乃背晋而奸宋。宋人伐之,晋人不救。筑五邑于其郊,曰黍丘、揖丘、大城、钟、邗。

在《左传·哀公七年》中,郑国的桓子思提出了一个警示:宋国人若据有曹国,则是郑国的忧患,因此不能不救援。这一警告反映了他深谋远虑的政治眼光和对国家安全的担忧。以下将逐一解读诗的原文及其含义,并附上赏析:

  1. 诗句翻译及意义
  • 原句:“宋人围曹,郑桓子思曰:‘宋人有曹,郑之患也,不可以不救。’冬,郑师救曹,侵宋。”(哀公七年)
  • 解析:这句诗描述了宋国军队包围了曹国,而郑国的桓子思对此发出警报。他认为宋国如果占领曹国,将会成为郑国的隐患,因此必须予以救援。
  • 赏析:‘宋人有曹,郑之患也’揭示了郑国视曹国为潜在的敌人,这种忧心忡忡的态度体现了郑桓子思的责任感。
  1. 关键词注释
  • 宋人有曹:指宋国占据了曹国。
  • 郑之患也:郑国因此而受到威胁或危险。
  • 不可以不救:表示必须采取行动来阻止这种情况发生。
  1. 译文与赏析
  • 译文:冬天,因为宋国人占据曹国,威胁到了郑国的安全,郑国的桓子思向郑君报告此事。
  • 赏析:‘不可以不救’表达了桓子思的迫切性,强调了及时行动的重要性。
  1. 诗句与历史事件关联
  • 背景:宋国和曹国都是春秋时期的重要国家。
  • 历史事件:宋国和曹国曾经发生过冲突,但最终和解。

通过对《左传·哀公七年》中郑桓子思的警告进行分析,可以看到他的智慧和预见能力。这首诗不仅展现了当时的政治局势的紧张,也反映了郑国的外交策略以及对国家安全的重视。通过这样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文学的价值以及它们在历史和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