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郊战故,公会吴子伐齐。五月,克博,壬申,至于羸。中军从王,胥门巢将上军,王子姑曹将下军,展如将右军。齐国书将中军,高无丕将上军,宗楼将下军。陈僖子谓其弟书:「尔死,我必得志。」宗子阳与闾丘明相厉也。桑掩胥御国子,公孙夏曰:「二子必死。」将战,公孙夏命其徒歌《虞殡》。陈子行命其徒具含玉。公孙挥命其徒曰:「人寻约,吴发短。」东郭书曰:「三战必死,于此三矣。」使问弦多以琴,曰:「吾不复见子矣。」陈书曰:「此行也,吾闻鼓而已,不闻金矣。」
甲戌,战于艾陵,展如败高子,国子败胥门巢。王卒助之,大败齐师。获国书、公孙夏、闾丘明、陈书、东郭书,革车八百乘,甲首三千,以献于公。将战,吴子呼叔孙,曰:「而事何也?」对曰:「从司马。」王赐之甲、剑、铍,曰:「奉尔君事,敬无废命。」叔孙未能对,卫赐进,曰:「州仇奉甲从君。」而拜。公使大史固归国子之元,置之新箧,褽之以玄纁,加组带焉。置书于其上,曰:「天若不识不衷,何以使下国?」
以下是对《左传·哀公十一年》逐句的详细翻译:
为郊战故,公会吴子伐齐:因为郊战的缘故,鲁文公与吴王会见。
五月,克博:五月,攻克了博邑。
壬申,至于羸:壬申日抵达了嬴地。
中军从王,胥门巢将上军,王子姑曹将下军,展如将右军:中军由君王率领,胥门巢担任上军将领,王子姑曹率领下军,展如率领右军。
齐国书将中军,高无丕将上军,宗楼将下军:齐国的书指挥中军,高无丕率领上军,宗楼率领下军。
陈僖子谓其弟书「尔死,我必得志」:陈僖子对他的弟弟书说:“如果你死去,我一定能实现我的愿望。”
宗子阳与闾丘明相厉也:宗子阳和闾丘明互相激励。
桑掩胥御国子,公孙夏曰:「二子必死」:桑掩胥驾驭国子的战车,公孙夏说:“这两个人一定会死亡。”
将战,公孙夏命其徒歌《虞殡》:即将战斗的时候,公孙夏命令他的徒工吟唱《虞殡》。
陈子行令徒具含玉:陈子下令他的部下准备含有玉的祭品。
公孙挥命其徒曰:「人寻约,吴发短」:公孙挥命令他的徒工说:“人们寻找约定的期限,但吴国的箭却很短。”
东郭书曰:「三战必死,于此三矣」:东郭书说:“三次战役必定失败,在这里我们已经三次了。”
使问弦多以琴,曰:「吾不复见子矣。」:有人询问弦多用琴的事,他回答说:“我再也不会见到你了。”
陈书曰:「此行也,吾闻鼓而已,不闻金矣。」:陈书说:“这次出行,我只听鼓声,不听金属的碰撞声了。”
甲戌,战于艾陵,展如败高子,国书败胥门巢:甲戌日,在艾陵作战,展如击败了高子的军队,国书击败了胥门巢的军队。
王卒助之,大败齐师:鲁文公最终帮助军队,取得了大败齐军的胜利。
获国书、公孙夏、闾丘明、陈书、东郭书:俘虏了国书、公孙夏、闾丘明、陈书、东郭书等。
革车八百乘,甲首三千:获得了八十辆装有铠甲的车和三千名身穿甲胄的士兵。
以献于公:将这些胜利献给鲁文公。
将战,吴子呼叔孙:将要开战时,吴王呼唤叔孙。
曰:「而事何也?」对曰:「从司马。」:叔孙回答说:“您要做什么?”吴王回答说:“跟随司马。”
王赐之甲、剑、铍:王赏赐给他甲衣、宝剑和长剑。
曰:「奉尔君事,敬无废命。」:叔孙未能回答,卫国的人进前说道:“州仇奉甲从君。”于是向叔孙行礼。
公使大史固归国子之元,置之新箧,褽之以玄纁,加组带焉:鲁文公派遣太史把国子的头带回并安置在他的棺材里,然后把它放进新的箱子里,再用黑色和红色的丝绸包裹,再系上绸带。
置书于其上,曰:「天若不识不衷,何以使下国?」:他把国书放在上面说:“上天如果不识别不公正的行为,怎么能让下国得到利益?”
通过这段文字可以了解到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以及各国之间的关系。这段文献不仅记载了历史事件,还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和文化背景。通过对这些事件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发展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