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晋悼公子憖亡在卫,使其女仆而田。大叔懿子止而饮之酒,遂聘之,生悼子。悼子即位,故夏戊为大夫。悼子亡,卫人剪夏戊。孔文子之将攻大叔也,访于仲尼。仲尼曰:「胡簋之事,则尝学之矣。甲兵之事,未之闻也。」退,命驾而行,曰:「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文子遽止之,曰:「圉岂敢度其私,访卫国之难也。」将止。鲁人以币召之,乃归。

季孙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仲尼曰:「丘不识也。」三发,卒曰:「子为国老,待子而行,若之何子之不言也?」仲尼不对。而私于冉有曰:「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以丘亦足矣。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且子季孙若欲行而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访焉?」弗听。

诗句

  • 初: 开始时,晋悼公的公子憖亡命在卫国。
  • 使女仆而田: 派他的女仆去田地劳作。
  • 大叔懿子止而饮之酒,遂聘之: 大叔懿子制止了女仆并让她饮酒。随后聘请她为妻,生下了悼子。
  • 悼子即位: 悼子即位成为国君。
  • 故夏戊为大夫: 夏戊因为和悼子的关系被提升为大夫。
  • 悼子亡,卫人剪夏戊: 悼子去世后,卫人在夏戊身上剪毛作为纪念。
  • 孔文子之将攻大叔也,访于仲尼: 孔文子准备攻打大叔,向孔子咨询意见。
  • 仲尼曰:「胡簋之事,则尝学之矣。甲兵之事,未之闻也。」: 孔子说:“关于战争用器(胡簋)的事情我学习过,但关于战争兵器的事情我还未曾听闻。”
  • 退,命驾而行: 退下后,孔子命令驾车出发了。
  • 鸟则择木,木岂能择鸟?: 孔子认为鸟会选择树木,树木怎能选择鸟。比喻事物有其自然适配的环境。
  • 文子遽止之,曰:「圉岂敢度其私,访卫国之难也。」: 孔文子急忙停下车来,说:“我只是私下里询问卫国的难处。”
  • 将止: 将要停下来的意思。
  • 鲁人以币召之: 鲁国人用财宝召唤孔子回来。
  • 季孙欲以田赋,使冉有访诸仲尼: 季孙想要征收赋税,让冉有向孔子咨询。
  • 丘不识也: 孔子回答说不知道。
  • 三发,卒曰:「子为国老,待子而行,若之何子之不言也?」: 孔子连续三次提出问题,最后说:“您作为国家重臣,等您回去后行动,为何不发表您的意见?”
  • 仲尼不对: 孔子没有回答。
  • 私于冉有曰:「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如是则以丘亦足矣。若不度于礼,而贪冒无厌,则虽以田赋,将又不足。且子季孙若欲行而法,则周公之典在。若欲苟而行,又何访焉?」弗听。:** 孔子私下对冉有说:“君子的行为应该符合礼仪,给予百姓的恩惠要适度,事情要恰到好处,征收财物要适度。这样我们国家也足够了。如果不合礼仪,贪心无尽,那么即便是通过征收赋税的方式,也仍然不够。而且你如果希望按照规矩行事,那么可以参照周公的法规;如果你只想随便做,那又何必问我呢?”孔子没有得到听从。

译文

  1. 当初,晋悼公的公子憖逃亡到卫国。他让他的女仆去田地劳作。大叔懿子制止了她并让她喝酒。随后邀请她成婚,生下悼子。悼子继位后,所以夏戊被提升为大夫。悼子去世后,卫人在夏戊身上剪羊毛作为纪念。
  2. 孔子听说此事,就问“胡簋的事我知道,但甲兵的事我不知道”。然后孔子告辞离开了,并说“鸟会选好树枝,树怎么能选鸟呢?”
  3. 孔文子急忙阻止孔子离开,说道:“我只是私下询问卫国的困难。”
  4. 鲁国人用财宝召请孔子返回。季孙打算征税,派人去请教孔子。孔子回答说不知道。
  5. 孔子再次询问,并私下告诉冉有:“君子的行为应符合礼的规定,施予百姓的恩惠应适度,事情应对得当,收取财物应适度。这样的话,我国就足够了。如果不合于礼节,贪心无穷,那么即使是通过征税的办法,也还不够。而且你如果希望依法行事,那就可以参考周公的法规;如果你只想随便行事,那又何必向我询问呢?”孔子没有得到回答。

分析

这首诗反映了孔子对于道德规范、政治行为以及个人修养的看法。首先,孔子强调了礼的重要性,认为礼是治国理政的基础。其次,孔子批评了某些官员贪腐无度的行为,认为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自己的名誉,也对国家和社会造成了负面影响。此外,孔子还提出了一个观点:一个人的行为应该与其身份和职责相称。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应该符合其所处的社会角色和地位。最后,孔子通过这个故事告诫人们要有自知之明,不要过分追求物质利益,而应注重精神层面的满足和提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