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卫侯会吴于郧。公及卫侯、宋皇瑗盟,而卒辞吴盟。吴人藩卫侯之舍。子服景伯谓子贡曰:「夫诸侯之会,事既毕矣,侯伯致礼,地主归饩,以相辞也。今吴不行礼于卫,而藩其君舍以难之,子盍见大宰?」乃请束锦以行。语及卫故,大宰嚭曰:「寡君愿事卫君,卫君之来也缓,寡君惧,故将止之。」子贡曰:「卫君之来,必谋于其众。其众或欲或否,是以缓来。其欲来者,子之党也。其不欲来者,子之仇也。若执卫君,是堕党而崇仇也。夫堕子者得其志矣!且合诸侯而执卫君,谁敢不惧?堕党崇仇,而惧诸侯,或者难以霸乎!」大宰嚭说,乃舍卫侯。卫侯归,效夷言。子之尚幼,曰:「君必不免,其死于夷乎!执焉,而又说其言,从之固矣。」

冬十二月,螽。季孙问诸仲尼,仲尼曰:「丘闻之,火伏而后蜇者毕。今火犹西流,司历过也。」

诗句

  1. 秋,卫侯会吴于郧。
  2. 公及卫侯、宋皇瑗盟,而卒辞吴盟。
  3. 吴人藩卫侯之舍。
  4. 子服景伯谓子贡曰:「夫诸侯之会,事既毕矣,侯伯致礼,地主归饩,以相辞也。今吴不行礼于卫,而藩其君舍以难之,子盍见大宰?」
  5. 乃请束锦以行。
  6. 语及卫故,大宰嚭曰:「寡君愿事卫君,卫君之来也缓,寡君惧,故将止之。」
  7. 子贡曰:「卫君之来,必谋于其众。其众或欲或否,是以缓来。其欲来者,子之党也。其不欲来者,子之仇也。若执卫君,是堕党而崇仇也。夫堕子者得其志矣!且合诸侯而执卫君,谁敢不惧?堕党崇仇,而惧诸侯,或者难以霸乎!」
  8. 大宰嚭说,乃舍卫侯。
  9. 卫侯归,效夷言。子之尚幼,曰:「君必不免,其死于夷乎!执焉,而又说其言,从之固矣。」
  10. 冬十二月,螽。季孙问诸仲尼,仲尼曰:「丘闻之,火伏而后蜇者毕。今火犹西流,司历过也。」

译文

秋季,卫侯在郧地会见吴王。我陪同卫侯和宋国的皇瑗一起与吴王结盟,但最终拒绝了吴王的结盟请求。吴国人封锁了卫侯的住所。子服景伯对子贡说:“诸侯之间的会面结束后,国君们应该各自回到自己的国家。现在吴国没有向卫国表示敬意,反而封闭了卫国国君的住处并加以刁难,您为什么不见一见大宰呢?”于是子贡请求带上一束丝织品去访问。当他们谈论到卫国的事情时,大宰嚭说:“我们国君希望侍奉卫国国君,但是卫国国君到来的时间比较晚,我们的国君很担忧,所以才决定阻止他的到来。”子贡说:“卫国国君的到来肯定是经过民众的同意。有的民众支持他,有的则不同意。因此他的到达时间会比较晚。支持他的人是您的同党,反对他的则是您的仇敌。如果抓住卫国国君的话,那就是破坏了同党却增加了敌人。这将会让我们的民众感到失望。而且联合诸侯并抓走卫国国君,谁敢不感到恐惧?这样破坏了同党却增强了敌人,而让诸侯感到恐惧,或许能够实现霸主的地位!”大宰嚭同意了这个观点,于是释放了卫侯。卫侯回国后,仍然采用夷人的礼节。子之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就说:“您一定会不能逃脱,最后被夷族人处死吧!如果抓住了你,你又喜欢他的言论,那就更加确定了。”季孙询问孔子,孔子说:“我从《春秋》中看到,只有在火气潜伏之后,蛰虫才会全部出来。如今火星还在西行,是因为司历官计算有误。”
冬季,十二月间发生蝗灾。季孙向孔子询问这件事,孔子说:“《春秋》中记载说:火气潜伏之后,蛰虫才能全部出来。现在火星依然向西移动,这是因为司历官计算有误。”

注释

  • :秋天,季节用词。
  • 会吴于郧:在郧地会见吴王,地点名。
  • 事既毕矣:事情已经完成了。
  • 诸侯之会:诸侯之间的聚会。
  • :捉拿,这里指逮捕。
  • :返回,这里指回国。
  • :同“鸠”,一种鸟类,这里用作动词,意为结束或完成。
  • 冬十二月:冬季的月份名。
  • :蝗虫,昆虫,这里指的是蝗灾。
  • 季孙问诸仲尼:季孙向孔子咨询此事。
  • 火伏而后蜇者毕:火气潜伏后,蛰虫才会全部出来。
  • 司历过也:司历官计算有误。
  • 子之尚幼:指子之(即孔子的学生)还年轻。
  • 君必不免:国君一定无法幸免。
  • 死于夷:死在夷族之中。
  • 执焉:抓住他。
  • :喜欢或赞同。
  • :称霸,成为强国。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一次诸侯间的会见和随后发生的事件。首先提到卫侯会见吴王,然后讨论吴王的行为以及孔子的反应。接着转入对话内容,涉及政治策略和外交技巧。诗中还涉及了火气和蛰虫的关系,这是《春秋》经文中的一个典故,用来象征事物的变化和终结。最后,诗中表达了对卫侯未来命运的担忧以及对国际关系的复杂性的认识。整体上,这首诗体现了古代文献中关于政治、礼仪和外交的微妙处理和深刻见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