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十有三年春,郑罕达帅师取宋师于岩。夏,许男成卒。公会晋侯及吴子于黄池。楚公子申帅师伐陈。于越入吴。秋,公至自会。晋魏曼多帅师侵卫。葬许元公。九月,螽。冬十有一月,有星孛于东方。盗杀陈夏区夫。十有二月,螽。
【传】十三年春,宋向魋救其师。郑子剩使徇曰:「得桓魋者有赏。」魋也逃归,遂取宋师于岩,获成讙、郜延。以六邑为虚。
夏,公会单平公、晋定公、吴夫差于黄池。
六月丙子,越子伐吴,为二隧。畴无馀、讴阳自南方,先及郊。吴大子友、王子地、王孙弥庸、寿于姚自泓上观之。弥庸见姑蔑之旗,曰:「吾父之旗也。不可以见仇而弗杀也。」大子曰:「战而不克,将亡国。请待之。」弥庸不可,属徒五千,王子地助之。乙酉,战,弥庸获畴无馀,地获讴阳。越子至,王子地守。丙戌,复战,大败吴师。获大子友、王孙弥庸、寿于姚。丁亥,入吴。吴人告败于王,王恶其闻也,自刭七人于幕下。
《左传·哀公十三年》是春秋时期的一篇历史文献,详细记载了这一年中的一系列重要事件。以下为该诗的逐句注释:
- 春季
- 郑罕达:郑国的将领,带领军队在岩地击败了宋军。
- 向魋:宋国的重要人物,他的出现预示着一系列冲突的发生。
- 夏季
- 黄池:地点,晋、吴两国在这里会合。
- 单平公:晋国的大臣,参与此次会盟。
- 晋定公:晋国的另一位大臣,也参与了会盟。
- 吴夫差:吴国的君主,与晋、晋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
- 秋季
- 许男成卒:许国的一个官员去世。
- 越子入吴:越国进入吴国的行动,这是对吴国的重大打击。
- 冬季
- 葬许元公:对许国元老的葬礼,标志着对逝去贵族的尊重。
- 螽虫灾害:秋末冬初的自然现象,反映了当时农业的不稳定性。
- 战事回顾
- 楚公子申帅师伐陈:楚国的军事行动,显示了楚国在当时的国际影响力。
- 越入吴:越国的进一步行动,显示了其扩张领土的意图。
- 战于黄池:晋、吴之间的军事对抗,是春秋时期大国间频繁战争的一部分。
- 政治动向
- 越子至:越国派遣使者到达吴国,可能是为了结盟或表达敌意。
- 王子地助之:王子地在战争中支持越国,反映了当时政治势力的复杂关系。
- 战略决策
- 弥庸见姑蔑之旗:弥庸注意到姑蔑的旗帜,这可能预示着未来的战斗和策略调整。
- 大子曰战不克将亡国:吴太子的话表明了国家存亡的紧迫性,以及战争的严峻性。
- 军事胜利
- 复战大败吴师:在第二次战斗中,吴国的军队被彻底击败。
- 大子友、王孙弥庸、寿于姚:吴国的高级将领被俘,这直接影响了吴国的士气和战略安排。
- 内部动荡
- 越人报败王:在吴国内部,越人的失败报告引起了恐慌和不安。
- 王恶其闻也自刭七人于幕下:吴王因为害怕消息传播而采取了极端措施,这也反映出当时的政治压力和恐惧。
通过对《左传·哀公十三年》的深入分析,不仅能够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政治动态,还能洞察到古代中国社会结构和国际关系的复杂性。《左传》作为中国古代最早的编年史,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帮助后人了解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