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七月辛丑,盟,吴、晋争先。吴人曰:「于周室,我为长。」晋人曰:「于姬姓,我为伯。」赵鞅呼司马寅曰:「日旰矣,大事未成,二臣之罪也。建鼓整列,二臣死之,长幼必可知也。」对曰:「请姑视之。」反,曰:「肉食者无墨。今吴王有墨,国胜乎?大子死乎?且夷德轻,不忍久,请少待之。」乃先晋人。吴人将以公见晋侯,子服景伯对使者曰:「王合诸侯,则伯帅侯牧以见于王。伯合诸侯,则侯帅子男以见于伯。自王以下,朝聘玉帛不同。故敝邑之职贡于吴,有丰于晋,无不及焉,以为伯也。今诸侯会,而君将以寡君见晋君,则晋成为伯矣,敝邑将改职贡。鲁赋于吴八百乘,若为子男,则将半邾以属于吴,而如邾以事晋。且执事以伯召诸侯,而以侯终之,何利之有焉?」吴人乃止。既而悔之,将囚景伯,景伯曰:「何也立后于鲁矣。将以二乘与六人从,迟速唯命。」遂囚以还。及户牖,谓大宰曰:「鲁将以十月上辛,有事于上帝先王,季辛而毕。何世有职焉,自襄以来,未之改也。若不会,祝宗将曰:『吴实然。』且谓鲁不共,而执其贱者七人,何损焉?」大宰嚭言于王曰:「无损于鲁,而只为名,不如归之。」乃归景伯。

下面是对《左传》中“哀公十三年”的诗句及翻译、注释和赏析:

  1. 诗句原文
    秋七月辛丑,盟,吴、晋争先。吴人曰:「于周室,我为长。」晋人曰:「于姬姓,我为伯。」赵鞅呼司马寅曰:「日旰矣,大事未成,二臣之罪也。建鼓整列,二臣死之,长幼必可知也。」对曰:「请姑视之。」反,曰:「肉食者无墨。今吴王有墨,国胜乎?大子死乎?且夷德轻,不忍久,请少待之。」乃先晋人。吴人将以公见晋侯,子服景伯对使者曰:「王合诸侯,则伯帅侯牧以见于王。伯合诸侯,则侯帅子男以见于伯。自王以下,朝聘玉帛不同。故敝邑之职贡于吴,有丰于晋,无不及焉,以为伯也。今诸侯会,而君将以寡君见晋君,则晋成为伯矣,敝邑将改职贡。鲁赋于吴八百乘,若为子男,则将半邾以属于吴,而如邾以事晋。且执事以伯召诸侯,而以侯终之,何利之有焉?」吴人乃止。既而悔之,将囚景伯,景伯曰:「何也立后于鲁矣。将以二乘与六人从,迟速唯命。」遂囚以还。及户牖,谓大宰曰:「鲁将以十月上辛,有事于上帝先王,季辛而毕。何世有职焉,自襄以来,未之改也。若不会,祝宗将曰:『吴实然。』且谓鲁不共,而执其贱者七人,何损焉?」大宰嚭言于王曰:「无损于鲁,而只为名,不如归之。」乃归景伯。

  2. 翻译

  • 译文:秋季七月辛丑日,结盟,吴国、晋国争相先进。吴国人说:“在周王室,我们是首领。”晋国人说:“在姬姓封国中,我们是霸主。”赵鞅叫来司马寅说:“太阳已过中午了,大事还未成功,两位大臣有过失。建立战鼓准备战斗序列,两位大臣死之,可以知道谁长谁幼。”回答说:“请您看吧。”回头说:“吃肉的人没有过错。如今吴王有过错,国家就会胜利吗?太子死了吗?况且夷德轻薄,不忍心太久了,请稍微等一会。”于是就比晋国人先行。吴人打算让哀公会见晋文公,子服景伯对使者说:“大王联合诸侯,那么霸主率领诸侯去拜见大王。霸主联合诸侯,那么诸侯率领子男去拜见霸主。自大王以下,朝见和聘问的礼物规格不同。所以敝邑对吴国的进贡多于对晋的进贡,没有什么比不上的,因此被认为霸主。现在诸侯会议,而国君将要用我们国君的身份去见晋文公,那么晋国成为霸主了,敝邑将改变进贡。鲁国向吴国贡献八十乘战车,如果作为子男,那将把一半邾国的土地归属吴国,而如同邾国一样侍奉晋国。再说执事以霸主的名义召集诸侯,而要以侯爵告终,有什么好处呢?”吴国人就停止了。不久后悔了,将要囚禁景伯,景伯说:“为何要在鲁国立后?将要派两名车马和六个人跟随,听从命令即可。”于是囚禁他回国。到达户牖,告诉大宰说:“鲁国将在十月上辛日,有事于上帝先王,到下辛日结束。哪个时代有职守,从襄公以来,没有更改过。如果不举行集会,祝宗会说:‘吴国确实这样。’而且说鲁国不给礼遇,却拘禁七个卑贱的人,这有什么损害呢?”大宰嚭向周王说:“对鲁国没有损害,只是为了名声,不如归还他们。”于是归还景伯。
  1. 注释
  • 越国进入吴国(事件背景发生在哀公十三年)。
  • “吴人曰”和“晋人曰”反映了春秋时期吴国和晋国之间的竞争和对话。
  • “建鼓整列”指的是战争前的准备工作,强调了两国之间紧张的竞争状态。
  • “肉食者无墨”意指统治者应避免贪欲,否则会失去民心。
  1. 赏析
  • 文章通过叙述吴人和晋人在政治、军事上的互动,展现了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局面。这种背景下的政治博弈不仅反映了各国间的相互关系,也揭示了那个时代的政治文化特征。
  • 文中通过对话形式展开叙述,使得故事更加生动、具有戏剧性。对话中的言辞和策略反映了当时的政治智慧和外交手腕。
  • 文章通过对吴国和晋国的详细描写,展示了两国在当时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及其影响力。同时,这也反映了作者对于春秋时期政治格局的深刻理解和描绘。

《左传·哀公·哀公十三年》不仅是一篇记录历史事件的文献,更是一部充满政治智慧和人性洞察的作品。它为我们提供了理解古代中国社会结构和人际关系的宝贵窗口。通过深入分析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更全面地了解春秋时期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变迁。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