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辰,陈恒执公于舒州。公曰:「吾早从鞅之言,不及此。」
宋桓魋之宠害于公,公使夫人骤请享焉,而将讨之。未及,魋先谋公,请以鞍易薄,公曰:「不可。薄,宗邑也。」乃益鞍七邑,而请享公焉。以日中为期,家备尽往。公知之,告皇野曰:「余长魋也,今将祸余,请即救。」司马子仲曰:「有臣不顺,神之所恶也,而况人乎?敢不承命。不得左师不可,请以君命召之。」左师每食击钟。闻钟声,公曰:「夫子将食。」既食,又奏。公曰:「可矣。」以乘车往,曰:「迹人来告曰:『逢泽有介麇焉。』公曰:『虽魋未来,得左师,吾与之田,若何?』君惮告子。野曰:『尝私焉。』君欲速,故以乘车逆子。」与之乘,至,公告之故,拜,不能起。司马曰:「君与之言。」公曰:「所难子者,上有天,下有先君。」对曰:「魋之不共,宋之祸也,敢不唯命是听。」司马请瑞焉,以命其徒攻桓氏。其父兄故臣曰:「不可。」其新臣曰:「从吾君之命。」遂攻之。子颀骋而告桓司马。司马欲入,子车止之,曰:「不能事君,而又伐国,民不与也,只取死焉。」向魋遂入于曹以叛。六月,使左师巢伐之。欲质大夫以入焉,不能。亦入于曹,取质。魋曰:「不可。既不能事君,又得罪于民,将若之何?」乃舍之。民遂叛之。向魋奔卫。向巢来奔,宋公使止之,曰:「寡人与子有言矣,不可以绝向氏之祀。」辞曰:「臣之罪大,尽灭桓氏可也。若以先臣之故,而使有后,君之惠也。若臣,则不可以入矣。」
”`
诗句:庚辰,陈恒执公于舒州。
翻译:庚辰,陈桓在舒州抓住了鲁哀公。
注释:庚辰,指农历日期;陈恒,是齐国的大臣;执公,逮捕了君主。
赏析:这首诗描述了春秋时期,齐国的大臣陈桓抓住鲁哀公的事件。诗中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了事件的经过和结果,展现了当时的政治斗争和社会动荡。
诗句:公曰:「吾早从鞅之言,不及此。」
翻译:鲁哀公说:“要是我早听公孙鞅的话,就不会落到这个地步。”
注释:早从,听从;鞅,指公孙鞅,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经济学家;之,代词,指前面提到的“陈桓”。
赏析:这句诗反映了鲁哀公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和对历史的感慨。他认为自己如果听从了公孙鞅的建议,就不会出现这样的困境。这也反映出当时社会变革和政策选择的重要性。
诗句:宋桓魋之宠害于公,公使夫人骤请享焉,而将讨之。
翻译:宋国的桓魋的宠爱伤害了国君,国君派人频繁请求享受桓魋的供奉,而且打算讨伐他。
注释:桓魋,宋国的大臣;骤请享焉,频繁地请求享受桓魋的供奉;而将讨之,打算讨伐他。
赏析:这句话揭示了宋桓魋的势力如何对国君构成威胁,以及国君为了维护自身利益所采取的行动。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权力争夺和政治斗争的关注。
诗句:未及,魋先谋公,请以鞍易薄,公曰:「不可。薄,宗邑也。」乃益鞍七邑,而请享公焉。
翻译:还没等到计划实现,桓魋先谋划了国君的计划,提出用鞍换薄,国君说:“不行。薄是宗邑。”于是就增加了七个邑,并请求享受国君。
注释:未及,还没有来得及;谋公,谋划国君;以鞍易薄,用鞍交换薄;宗邑,指属于国君的封邑。
赏析:这段对话展示了国君对于宗邑的保护态度,以及他面对挑战时的谨慎和坚定。这也反映了当时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微妙性。
诗句:以日中为期,家备尽往。
翻译:约定中午时分到达,家里的人全部准备前往。
注释:以日中为期,约定中午时分到达;家备尽往,家里的人全部准备前往。
赏析:这句话描绘了国君与家人共同面对困难的场景,体现了家庭成员之间的深厚感情和团结一致的精神。
诗句:公知之,告皇野曰:「余长魋也,今将祸余,请即救。」
翻译:鲁哀公知道了这件事,告诉皇野说:“我是桓魋的长辈,如今他将祸害我,请尽快救援。”
注释:知之,知道这件事;长魋,指桓魋;即,就;请即救,请尽快救援。
赏析:这句话表达了鲁哀公对桓魋的威胁感到恐惧和担忧,同时也反映了他对家人和朋友的关心和保护。
诗句:司马子仲曰:「有臣不顺,神之所恶也,而况人乎?敢不承命。
翻译:司马子仲说:“有臣不遵从命令,神灵厌恶这样的人,何况是人呢?我们岂敢不听从君命?”
注释:司马子仲,指的是司马牛或司马牛的儿子;有臣不顺,有臣不遵从命令;神之所恶,神灵厌恶这样的人;而况人乎,何况是人呢;敢不承命,岂敢不听从君命;承命,听从君命。
赏析:这句话表达了司马子仲对于忠诚和顺从的强调,以及对于违背命令行为的谴责。它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于权威和秩序的尊重和维护。
诗句:不得左师不可,请以君命召之。左师每食击钟。闻钟声,公曰:「夫子将食。」既食,又奏。公曰:「可矣。」以乘车往,曰:「迹人来告曰:『逢泽有介麇焉。』公曰:『虽魋未来,得左师,吾与之田,若何?』君惮告子。野曰:『尝私焉。』君欲速,故以乘车逆子。」与之乘,至,公告之故,拜,不能起。司马曰:「君与之言。」公曰:「所难子者,上有天,下有先君。」对曰:「魋之不共,宋之祸也,敢不唯命是听。」司马请瑞焉,以命其徒攻桓氏。其父兄故臣曰:「不可。」其新臣曰:「从吾君之命。」遂攻之。子颀骋而告桓司马。司马欲入,子车止之,曰:「不能事君,而又伐国,民不与也,只取死焉。」向魋遂入于曹以叛。六月,使左师巢伐之。欲质大夫以入焉,不能。亦入于曹,取质。魋曰:「不可。既不能事君,又得罪于民,将若之何?」乃舍之。民遂叛之。向魋奔卫。向巢来奔,宋公使止之,曰:「寡人与子有言矣,不可以绝向氏之祀。」辞曰:「臣之罪大,尽灭桓氏可也。若以先臣之故,而使有后,君之惠也。若臣,则不可以入矣。」
翻译:六月,派遣左师巢进攻宋国,想要扣押大夫让他们进入国内,但没能成功。他们也进入了宋国境内,劫持了人质。向魋说:”我不能侍奉君王,又得罪了百姓,该怎么办?“于是他放弃了这次行动。于是百姓纷纷背叛了他。向魋逃往卫国。向巢逃亡过来,宋文公派人阻止他投降,说:”我和您有过约定,现在不可以断绝向氏的祭祀。”向巢回答说:”我的罪过大了,把桓氏族全部消灭也可以。如果因为先君的缘故让有后裔存在,这是君王的恩德;如果作为臣子,那就不应该进入宋国了。”
注释:逢泽有介麇焉,逢泽里有一只鹿;君惮告子,君王害怕告诉桓魋;野曰,野说;尝试焉;君与之言,君王和他谈;惟命是听,听从君王的命令;父兄故臣,父亲的兄弟和原来的大臣;新臣,新的臣子;质者,被扣押为人质;子颀骋而告桓司马,儿子奔跑着告诉了桓司马这件事。司马欲入,司马想进入;子车止之,子车阻拦他进入;寡人与子有言矣,我与你有过约定;而绝向氏之祀,而断绝向氏的祭祀;辞曰:臣之罪大,尽灭桓氏可也;若以先臣之故, 而使有后, 君之惠也;若臣, 则不可以入矣; “
赏析:这句话体现了向巢在面临困境时的态度和立场,以及他对于国家和家族的责任和承诺。同时,它也反映了当时的政治环境和个人抉择之间的复杂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