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牛致其邑与珪焉,而适齐。向魋出于卫地,公文氏攻之,求夏后氏之璜焉。与之他玉,而奔齐,陈成子使为次卿。司马牛又致其邑焉,而适吴。吴人恶之,而反。赵简子召之,陈成子亦召之。卒于鲁郭门之外,阬氏葬诸丘舆。
甲午,齐陈恒弑其君壬于舒州。孔丘三日齐,而请伐齐三。公曰:「鲁为齐弱久矣,子之伐之,将若之何?」对曰:「陈恒弑其君,民之不与者半。以鲁之众,加齐之半,可克也。」公曰:「子告季孙。」孔子辞。退而告人曰:「吾以从大夫之后也,故不敢不言。」
初,孟孺子泄将圉马于成。成宰公孙宿不受,曰:「孟孙为成之病,不圉马焉。」孺子怒,袭成。从者不得入,乃反。成有司使,孺子鞭之。秋八月辛丑,孟懿子卒。成人奔丧,弗内。袒免哭于衢,听共,弗许。惧,不归。
诗句
司马牛致其邑与珪焉,而适齐。向魋出于卫地,公文氏攻之,求夏后氏之璜焉。与之他玉,而奔齐,陈成子使为次卿。司马牛又致其邑焉,而适吴。吴人恶之,而反。赵简子召之,陈成子亦召之。卒于鲁郭门之外,阬氏葬诸丘舆。
译文
司马牛把他的封地和一块宝玉给了公孙(可能是他的一个亲戚),然后去投奔齐国。向魋是卫国人,在卫国作乱,被公文氏攻打,想要一块夏朝的玉璧,但最终得到了其他玉石,并逃亡到齐国,陈成子派他做次卿。司马牛又把他的封地给了公孙,然后去投奔了吴国。吴国人不喜欢他,就回去了。赵简子把他召回来,陈成子也把他召回来了。他在鲁国的郭门外去世,埋葬在丘舆。
注释:
- 司马牛致其邑与珪焉,而适齐。 - “司马牛”指的是孔子的弟子司马牛,“致其邑”表示他把他的封地和一块宝玉交给公孙。“适齐”表示他去了齐国。
- 向魋出于卫地,公文氏攻之,求夏后氏之璜焉。 - “向魋”是卫国的一个贵族,“出于卫地”表示他是在卫国作乱的人。“公文氏”是另一个贵族家族,“攻之”表示攻击他。“求夏后氏之璜焉”表示他们想要一块夏朝的玉璧。
- 与之他玉,而奔齐,陈成子使为次卿。 - “为之”表示给他们其他的玉璧。“而奔齐”表示逃亡到了齐国。“陈成子”是陈国的国君陈恒,“使为次卿”表示让他做了次卿。
- 司马牛又致其邑焉,而适吴。 - “司马牛”又一次提到了他的名字。“又”表示又一次。“适吴”表示他去投奔了吴国。
- 吴人恶之,而反。 - “吴人”表示吴国人不喜欢他。“而反”表示回去。
- 赵简子召之,陈成子亦召之。 - “赵简子”是赵国的国君赵鞅。“召之”表示召唤他们回来。“陈成子”再次提到了陈国的国君陈恒。
- 卒于鲁郭门之外,阬氏葬诸丘舆。 - “卒”表示死亡。“于”在这里表示在。“郭门之外”表示死在城墙外面。“阬氏”是指埋葬他的那个人。
- 甲午,齐陈恒弑其君壬于舒州。 - “甲午”表示这个事件发生在甲午日。“齐陈恒”是齐国的大夫陈恒,“弑其君壬于舒州”表示他在舒州的一个地方杀掉了他的君主。
- 孔丘三日齐,而请伐齐三。 - “孔丘”是指孔子。“三日齐”表示他在齐国待了三天。“而请伐齐三”表示他请求攻打齐国三次。
- 公曰:「鲁为齐弱久矣,子之伐之,将若之何?」 - “公”表示国君。“鲁为齐弱久矣”表示鲁国长期以来都处于弱势。“子之伐之”表示你的攻打它。“将若之何?”表示你打算怎么办?
- 对曰:「陈恒弑其君,民之不与者半。以鲁之众,加齐之半,可克也。」 - “对曰”表示回答。“陈恒弑其君”表示陈国大夫陈恒杀了他的君主。“民之不与者半”,这句话的意思是民众不支持他的占了一半。“以鲁之众,加齐之半”,这句话的意思是用鲁国的一半力量加上齐国一半的力量。“可克也”,可以打败它。
- 公曰:「子告季孙。」孔子辞。退而告人曰:「吾以从大夫之后也,故不敢不言。」 - “公曰」表示国君说。“公曰」,”表示国君说。“子告季孙”表示你告诉季孙。“孔子辞”表示孔子拒绝了。“退而告人曰”表示退下去之后告诉了别人。“吾以从大夫之后也”表示我因为站在大夫的后面不敢说话。“故不敢不言”,意思是因此不敢不说话。
- **初,孟孺子泄将圉马于成。成宰公孙宿不受,曰:「孟孙为成之病,不圉马焉。」孺子怒,袭成。从者不得入,乃反。」 - “初”表示开始。“孟孺子泄”可能是指孟僖子的孙子孟孺子泄。“将圉马于成”表示他将圈养的马放在城邑里。“成宰公孙宿不受”,公孙宿是城邑里的长官。“曰:『孟孙为成之病』”,他说这是为了城的病情。“不圉马焉”,意思是不让圈养的马留在城邑里。“孺子怒”,孟子很生气。“袭成”,袭击城邑。“从者不得入”,跟随的人不能进入城邑。“乃反”表示回去。
- **秋八月辛丑,孟懿子卒。成人奔丧,弗内。袒免哭于衢,听共,弗许。惧,不归。」 - “秋八月辛丑”,秋季的八月十日是辛丑日。“孟懿子卒”,孟懿子去世了。“成人奔丧”,成年的男子去吊丧。“弗内”,不接纳。“袒免哭于衢”,穿着衣服在外面哭。“听共”,听别人的意见。“弗许”。不答应。“惧,不归。”害怕了,不回城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