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齐陈瓘如楚。过卫,仲田见之,曰:「天或者以陈氏为斧斤,既斫丧公室,而他人有之,不可知也。其使终飨之,亦不可知也。若善鲁以待时,不亦可乎?何必恶焉?」子玉曰:「然,吾受命矣,子使告我弟。」
冬,及齐平。子服景伯如齐,子赣为介,见公孙成,曰:「人皆臣人,而有背人之心。况齐人虽为子役,其有不贰乎?子,周公之孙也,多飨大利,犹思不义。利不可得,而丧宗国,将焉用之?」成曰:「善哉!吾不早闻命。」
陈成子馆客,曰:「寡君使恒告曰:『寡君愿事君如事卫君。』」景伯揖子赣而进之。对曰:「寡君之愿也。昔晋人伐卫,齐为卫故,伐晋冠氏,丧车五百,因与卫地,自济以西,禚、媚、杏以南,书社五百。吴人加敝邑以乱,齐因其病,取讙与阐。寡君是以寒心。若得视卫君之事君也,则固所愿也。」成子病之,乃归成。公孙宿以其兵甲入于嬴。
”`
诗句:
秋,齐陈瓘如楚。过卫,仲田见之,曰:「天或者以陈氏为斧斤,既斫丧公室,而他人有之,不可知也。其使终飨之,亦不可知也。若善鲁以待时,不亦可乎?何必恶焉?」子玉曰:「然,吾受命矣,子使告我弟。」
译文:
秋季,齐国的陈瓘前往楚国(《左传》中没有明确指出是陈瓘还是陈氏),路过卫国时,仲田见到他,说:“或许上天将使用陈氏作为武器,一旦砍伤国君,别人就会得到好处,这是很难预料的。如果最终给予他宴享,也是无法预料的。如果能在鲁国等待时机,难道不更好吗?为什么要厌恶他呢?”子玉回答道:“好吧,我已经接受了命令,你替我转达给弟弟吧。”
注释:
- 陈瓘: 齐国贵族,可能是陈国的后裔。他在楚国的活动可能涉及外交或政治目的。
- 仲田: 可能是指仲田见,一个在卫国有一定地位的人物,与陈瓘会面并提供了建议或警告。
- 天或者以陈氏为斧斤: 这里的“斧斤”比喻政治斗争,暗示陈氏可能有取代其他家族或推翻现有政权的意图。
- 既斫丧公室: “斫”指砍伐,“丧”表示丧失,“公室”指国家政权。这句话表明陈氏的行动已经对国家的稳定造成威胁。
- 他人有之: “他人”可能指的是其他国家或新兴的势力,他们可能会从陈氏的破坏中受益。
- 不可知也: 表明事情的发展难以预测。
- 善鲁以待时: 这可能是一种策略,通过保持中立或等待时机来避免直接冲突。
- 不亦可乎: 这是一种反问句,表达了一种保留的态度或询问是否可以这样做。
- 不必恶焉: 这是回应前一句话的策略性建议,意思是不要过分谴责或敌对。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春秋时期诸侯国间复杂的政治局势和人物之间的互动。诗中的“陈氏”和“陈瓘”很可能是同一人的不同称呼,显示了他在不同场合下的角色和使命。仲田的建议和子玉的接受表明,当时的社会结构和政治局势使得个体必须采取谨慎的策略来面对潜在的威胁。诗中使用的象征和隐喻,如“天或者以陈氏为斧斤”,增添了故事的戏剧性和象征意义,反映了作者对于权力动态和历史变迁的深刻理解。整体而言,《左传·哀公十五年》不仅记录了一个具体的历史事件,还通过这些事件的叙述展现了那个时代的政治智慧、道德选择和社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