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卫侯饮孔悝酒于平阳,重酬之,大夫皆有纳焉。醉而送之,夜半而遣之。载伯姬于平阳而行,及西门,使贰车反祏于西圃。子伯季子初为孔氏臣,新登于公,请追之,遇载祏者,杀而乘其车。许公为反祏,遇之,曰:「与不仁人争明,无不胜。」必使先射,射三发,皆远许为。许为射之,殪。或以其车从,得祏于囊中。孔悝出奔宋。
楚大子建之遇谗也,自城父奔宋。又辟华氏之乱于郑,郑人甚善之。又适晋,与晋人谋袭郑,乃求复焉。郑人复之如初。晋人使谍于子木,请行而期焉。子木暴虐于其私邑,邑人诉之。郑人省之,得晋谍焉。遂杀子木。其子曰胜,在吴。子西欲召之,叶公曰:「吾闻胜也诈而乱,无乃害乎?」子西曰:「吾闻胜也信而勇,不为不利,舍诸边竟,使卫藩焉。」叶公曰:「周仁之谓信,率义之谓勇。吾闻胜也好复言,而求死士,殆有私乎?复言,非信也。期死,非勇也。子必悔之。」弗从。召之使处吴竟,为白公。请伐郑,子西曰:「楚未节也。不然,吾不忘也。」他日,又请,许之。未起师,晋人伐郑,楚救之,与之盟。胜怒,曰:「郑人在此,仇不远矣。」
诗翻译:
夏四月己丑日,孔丘去世。
诗注释:
- 夏,指夏季。
- 六月,指农历的六月份。
- 卫侯,指的是春秋时期卫国的君主之一,名辄。
- 平阳,是地名,位于今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
- 重酬之,表示对某人的厚待。
- 大夫皆有纳焉,意思是所有的大夫都接受了这份厚待。
- 醉而送之,指喝醉酒之后将别人送出门。
- 及西门,到达西门。
- 使贰车反祏于西圃,意为派另一辆车把藏在西圃的东西运回来。
- 子伯季子初为孔氏臣,新登于公,请求追回孔悝。
- 许公为反祏,遇见许公。
- 与不仁人争明,无不胜,意思是和不仁的人争强斗胜,没有不败的道理。
- 必使先射,射三发,皆远许为,意思是一定要让他首先射击,射了三箭,全都偏离目标。
- 或以其车从,得祏于囊中,意思是有的人乘坐他的车跟随着他,从袋子里找到了祏。
- 出奔宋,逃到宋国。
- 又辟华氏之乱于郑,郑人甚善之,意思是又避开华氏的祸乱逃到了郑国,郑国人非常感激他。
- 遂求复焉,郑人复之如初,意思是于是要求恢复他的官职,郑国人恢复了他的官职。
- 晋人使谍于子木,请行而期焉,意思是晋国人在子木那里派间谍,请他来并且约定日期。
- 叶公曰:「吾闻胜也诈而乱,无乃害乎?」意思是叶公说:「我听说胜也诈伪而且混乱,不会有好处吧?」
- 子西欲召之,叶公曰:「吾闻胜也信而勇,不为不利,舍诸边竟,使卫藩焉。」意思是子西想要召回他,但叶公说:「我听说胜也讲信用而且勇敢,不会有害于国家,放逐在边远地区,让卫国成为屏障。」
- 叶公曰:「周仁之谓信,率义之谓勇,吾闻胜也好复言,而求死士,殆有私乎?复言,非信也。期死,非勇也。子必悔之。」弗从。意思是叶公说:「周朝讲究仁慈就是讲信用,遵循正义就是勇力,我听说胜也喜欢重复自己的话,而且还要求死士,恐怕是有私心吧?重复自己的话不是诚信,以生命作为期限不是勇敢。你必定会后悔的。」但是子西没有听从。
- 召之使处吴竟,为白公,意思是召来让他处在吴地境内,担任白公的职位。
诗赏析:
《左传·哀公·哀公十六年》这首诗记录了孔子去世后的一系列事件。文中描述了卫侯派人去告急周天子、孔悝被囚禁以及孔悝逃亡的故事。通过这些事件,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动荡和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
诗中提到“卫世子蒯聩自戚入于卫”,反映了孔子去世后,卫君面临权力真空的局面。接着“卫侯使鄢武子告于周曰:‘蒯聩得罪于君父君母,逋窜于晋’”,揭示了卫侯在处理内部危机时向其他国家求助的情况。这不仅仅是一个外交行动,更体现了一种政治上的无奈和对外依赖的心理。
“孔丘卒”一句简洁地总结了事件的结局。尽管诗中并未详述孔丘去世的具体原因,但从他生前的影响力和遭遇来看,他的离世无疑是一件令人痛心的事情。此外,诗中的“敬之哉! 方天之休,弗敬弗休,悔其可追?”这句话表达了对孔子逝世的哀悼之情,同时也暗示了孔子生前对道德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
诗中还提到了孔悝的逃亡和最终的结局。“夏四月己丑,孔丘卒”,虽然直接关联到孔悝的命运,但从整首诗的角度来看,它也是整个事件的一个高潮部分。孔悝的逃亡不仅反映了个人命运的悲剧色彩,更揭示了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和政治斗争的残酷性。
诗中还涉及到了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互动。例如,“夏四月己丑,孔丘卒”,虽然直接关联到孔丘的去世,但这也可能是整个事件的导火线。孔丘的去世不仅结束了他个人的一生,也为整个事件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诗中还提到了卫侯派使者去告急周天子、孔悝被囚禁以及孔悝逃亡的故事。这些事件不仅展示了当时社会的政治动荡和人物之间的复杂关系,还反映了作者对于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深刻思考。
《左传·哀公·哀公十六年》这首诗不仅是对历史事件的记录,更是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描述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状况,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