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公欲以子闾为王,子闾不可,遂劫以兵。子闾曰:「王孙若安靖楚国,匡正王室,而后庇焉,启之愿也,敢不听从。若将专利以倾王室,不顾楚国,有死不能。」遂杀之,而以王如高府,石乞尹门,圉公阳穴宫,负王以如昭夫人之宫。叶公亦至,及北门,或遇之,曰:「君胡不胄?国人望君如望慈父母焉。盗贼之矢若伤君,是绝民望也。若之何不胄?」乃胄而进。又遇一人曰:「君胡胄?国人望君如望岁焉,日日以几。若见君面,是得艾也。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奋心,犹将旌君以徇于国,而反掩面以绝民望,不亦甚乎?」乃免胄而进。遇箴尹固,帅其属将与白公。子高曰:「微二子者,楚不国矣。弃德从贼,其可保乎?」乃从叶公。使与国人以攻白公。白公奔山而缢,其徒微之。生拘石乞而问白公之死焉,对曰:「余知其死所,而长者使余勿言。」曰:「不言将烹。」乞曰:「此事克则为卿,不克则烹,固其所也,何害?」乃烹石乞。王孙燕奔黄氏。诸梁兼二事,国宁,乃使宁为令尹,使宽为司马,而老于叶。
诗句翻译:
子闾:“如果王孙能安定楚国,匡正王室,我才会听从你。”
译文:
子闾:“如果你想要我来做楚王,我是不会接受的。因为那样做将会损害楚国的利益。”
注释:
- 白公欲以子闾为王:白公胜打算让子闾担任楚王。
- 子闾不可:子闾拒绝接受,表示反对。
- 杀之:白公胜于是杀死子闾,并把他的尸体放在高府。
赏析:
本诗描绘了春秋时期的政治斗争中,一位忠诚之士对国家和人民利益的坚守。子闾面对强敌白公胜的威胁,坚决拒绝成为暴政的工具,展现了其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信念,体现了古代忠臣忧国忧民的精神风貌。诗中的情节虽发生在两千多年前,但其所表达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却跨越时空,对于今天的人们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