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十七年春,卫侯为虎幄于藉圃,成,求令名者,而与之始食焉。大子请使良夫。良夫乘衷甸两牡,紫衣狐裘,至,袒袭,不释剑而食。大子使牵以退,数之以三罪而杀之。
三月,越子伐吴。吴子御之笠泽,夹水而陈。越子为左右句卒,使夜或左或右,鼓噪而进。吴师分以御之。越子以三军潜涉,当吴中军而鼓之,吴师大乱,遂败之。
晋赵鞅使告于卫曰:「君之在晋也,志父为主。请君若大子来,以免志父。不然,寡君其曰,志父之为也。」卫侯辞以难。大子又使椓之。
夏六月,赵鞅围卫。齐国观、陈瓘救卫,得晋人之致师者。子玉使服而见之,曰:「国子实执齐柄,而命瓘曰:『无辟晋师。』岂敢废命?子又何辱?」简子曰:「我卜伐卫,未卜与齐战。」乃还。
诗句:十七年春季,卫庄公在藉圃建造了一座刻有虎兽纹的小木屋,造成了,要寻找一位有好名誉的人和他在里边吃第一顿饭。
译文:
十七年春季,卫庄公在藉圃建造了一座刻有虎兽纹的小木屋,形成了结构,然后他开始寻求有好名声的人士,并邀请他们共享这第一顿美餐。太子请求派遣良夫前去赴宴。良夫身着紫色衣袍和狐狸皮裘服,抵达后脱下外衣,不拔剑而食。太子派人拉他退走,以三条罪状指责他并将其杀害。三月,越王伐吴。吴王在笠泽抵御越军,左右两翼分列,水边列阵。越军派出左右两翼的士兵,夜半时分或左或右,鼓声震天而进。吴国军队分散抵御敌军,越军乘机秘密涉水,冲向吴军中央,发动冲击,吴军大乱,最后被打败。
注释:
- 十七年 - 指春秋时期鲁哀公的第七个年头。
- 卫侯、太子 - 指的是当时卫国的国君和太子。
- 志父 - 卫侯的一个大臣,此处可能是对卫侯的尊称。
- 简子曰 - 晋国赵鞅(即赵鞅)的自称。
- 楚白公之乱 - 指楚平王的儿子白公胜发动的政变。
- 陈人 - 陈国的居民。
- 宁 - 稳定,这里指楚国局势已经稳定。
- 取陈麦 - 楚国打算从陈国夺取粮食。
- 虎幄 - 古代的一种防御工事。
赏析:
该诗描述了卫庄公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建造虎幄、寻找有名望的人共进晚餐,以及后来与越王的冲突等事件。这些事件反映了当时诸侯国之间的权力争夺、外交策略和个人恩怨交织的社会现实。通过对这些事件的描写,不仅展现了战国时期的政治斗争,也反映出人物性格和动机的复杂性,是研究春秋时期社会政治的一个重要视角。同时,通过这首诗也可以感受到古代文人对于战争和政治策略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国家大事的关注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