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郤畏逼,将焚公宫而弑晋侯。寺人披请见。公使让之,且辞焉,曰:“蒲城之役,君命一宿,女即至。其后余从狄君以田渭滨,女为惠公来求杀余,命女三宿,女中宿至。虽有君命何其速也?夫袪犹在,女其行乎!”对曰:“臣谓君之入也,其知之矣。若犹未也,又将及难。君命无二,古之制也。除君之恶,唯力是视。蒲人、狄人、余何有焉?即位,其无蒲、狄乎!齐桓公置射钩,而使管仲相。君若易之,何辱命焉?行者甚众,岂唯刑臣?”公见之,以难告。
晋侯潜会秦伯于王城。己丑晦,公宫火。瑕甥、郤芮不获公,乃如河上,秦伯诱而杀之。
《寺人披见文公》是左丘明编撰的《左传》中的一篇经典篇章,记叙了晋文公在危难之际得到寺人披的辅佐,最终化险为夷的故事。以下是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诗句原文: 寺人披见文公
译文: 吕甥和郤芮害怕受到威逼,想要焚烧晋文公的宫室并杀死他。
注释: 寺人披,晋献公的儿子重耳出逃时的家臣。蒲城之役,指晋文公在逃亡过程中的一次战斗。君命一宿,指晋文公之前被囚禁时所受的痛苦。即位,指晋文公回国即位成为国君。齐桓公置射钩,指的是春秋时期齐国君主齐桓公(姜小白)的故事,他因帮助管仲而闻名于世。
赏析: 本文描绘了晋国内部的权力斗争,以及晋文公如何凭借智慧和勇气,化解危机的故事。通过寺人披的进见及其与晋文公的对话,展现了晋文公的政治智慧和对国家忠诚的人格魅力。
《寺人披见文公》一文不仅展现了历史人物的智慧和勇敢,也反映了春秋时期政治斗争的复杂性和残酷性。它不仅是一篇文学作品,更是研究当时社会历史的重要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