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诗句释义:

  • 烛之武退秦师
  •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译文:
晋文公、秦穆公包围郑国,因为他们没有对晋国表示敬意,而且和楚国有勾结。晋国军队驻扎在函陵,秦国军队驻扎在汜南。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已经危险了!如果你能让烛之武去拜见秦穆公,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正好听从了他的话。烛之武推辞说:“我的年岁大了,还不能像年轻人一样了。现在老了,已经没有办法了。”郑文公说:“我不能早早地重用你,现在紧急的时候才求你,这是我的过错啊!但是国家灭亡,你也一定有害处。”于是同意了他的要求。
晚上,蜡烛光下,烛之武逃出城来,拜见秦穆公。他说:“秦国、晋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国家要灭亡了。如果让我国灭亡了而对您有好处,哪里用得着我麻烦您呢?越过别的国家来接近远方的国家,这是君王知道的困难,为什么要牺牲我们国家来讨好邻国呢?邻国强大,我们国君软弱。如果您把郑国当作东方道路上的主人,那么来往的车马经过这里时,我可以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这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再说您曾经替晋国国君送过礼物,答应把焦国、瑕国割让给您,早晨渡过黄河回国,夜晚就设置防墙,这全是您的恩惠。晋国怎么会满足呢?既然已经吞并了郑国,又想要侵占它的西部土地,如果不削弱秦国,将会向哪裹索取呢?削弱秦国以有利于晋国,希望您自己考虑。”秦穆公听了很高兴,和郑国人订立了盟约,让杞子、逢孙、杨孙驻守在那里,然后就回国了。

赏析:
这首诗通过烛之武的智谋帮助弱国摆脱困境的故事,表达了外交策略和灵活应变的重要性。烛之武的言辞巧妙、机智,不仅成功地说服了强敌,也为弱国争取到了生存和发展的机会,体现了古代智者的智慧和勇气。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国际关系中的复杂性和微妙性,以及各国间相互依存、互相制约的关系。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