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译文:
烛之武向秦穆公的使者说:“秦国和晋国是同盟国,我们两国互相救援。您现在率领军队来到我国,郑国危在旦夕。我们愿意和您订立同盟,共同抵抗秦国。请您转达给您的国君。”
子犯请求率军去抵御秦国的进攻,晋文公说:“不行。没有僖公,就没有我的一切。借助别人的力量而使自己的国家削弱,这是不仁义的;失去同他一起参加救难的诸侯,这是糊涂的;以动乱的国家代替整齐的国家,这是没有礼貌的。我们还是回去吧!”于是也撤军回国了。
赏析:
《烛之武退秦师》是《左传·僖公三十年》中的一段文字。本文通过烛之武巧言令色,说服秦穆公不要进攻郑国的故事,表现了烛之武的聪明机智、善辩才略。
“秦伯伐郑”一句,交待了战争起因的背景。秦穆公为了扩张势力,准备出兵攻打郑国。郑穆公派大夫烛之武前往秦国游说。
烛之武先对秦穆公说:“秦国和晋国是盟国,两国互相援助来保卫王室。现在您带着军队来侵犯我国,我们的国家危在旦夕。如果让晋国知道,他们一定会兴师讨伐,这样对我们两国都很不利。所以我想请您转告您的国君,请让他放弃这次侵伐,与我国订立同盟,共同抵抗秦国。这样,我们两家才能相安无事。”
烛之武这段话,一开头就提出“敝邑”,说明自己是个地位较低的小官,把秦穆公当作自己的君主一样对待。“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一句,则表明自己之所以能够说出这样的话,是由于有强大的后盾支持——就是他的国君(即“夫人”)的力量。这种谦辞,既显得谦逊恭顺,又显得恳切真诚,使秦穆公听了很受感动。接着他又说“因人之力而敝之”、“失其所与”,意思是说:借别人的势力而使自己的国家受到损害,这是不仁义的;失去与它一起参与救难的诸侯,这是糊涂的;用动乱的国家来代替整齐的国家,这是没有礼貌的。这些话语,说得非常委婉含蓄,但意思却表达得很清楚。
烛之武说:“我们两个大国互相依存,就像唇齿相依一样。您要是灭亡郑国,对您又有什么好处呢?晋国和楚国势均力敌,互相依存。您若灭亡晋国,那对您又有什么好处呢?况且我看贵国也不是真心要打我们郑国,不过是为了扩大自己的领土。再说,我们郑国虽然小,但我们的大臣有百里奚、商臣等人。他们都是非常有才干的人。他们如果听说贵国要灭掉我们的国家而去侍奉别的国家,那么贵国一定得不到好下场。因此,不如让我们郑国做你们秦国的一个附庸,以此来报答您对我们的恩情吧!如果你们一定要进攻,那么我们只有战死算了。”
这段话,先从秦穆公的利益出发,指出“敝邑”不能承受这样的攻击,然后说到晋国和楚国都与“敝邑”有着特殊的关系,最后又从自己国家的利益出发,列举了三个国家都有的强有力因素,从而得出一个结论:如果再打下去,不但得不到什么好处,而且还要遭到灭亡的危险。最后又以“不如”二字作结,表明自己的态度。这一连串的话,句句有理有据,层层深入,步步紧逼,最后终于说服了秦穆公,使得秦穆公不得不收回兵车撤退。
整篇文章语言简练,词意连贯,结构紧凑,层次分明,逻辑性强。全文仅四百五十六个字,却把烛之武巧妙地运用外交辞令说服秦穆公的情景描绘的惟妙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