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 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 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崤,崤有二陵焉。 其南陵,夏后皋之墓地;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

蹇叔哭师

原文: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译文:
杞子从郑国派使者去秦国报告说:“郑国派我来掌管北门的钥匙,如果偷偷率领军队袭击我国,是能够成功的。”秦穆公询问蹇叔对此的看法。蹇叔回答说:“带领军队去袭击远方的国家,不是我所听到过的。军队劳累疲惫,远方的国家已经做好了准备,难道不可以吗?军队所做的一切,郑国人都会知道的。勤劳而无所得,必定心怀不轨。而且行军千里,还有谁能不知道呢?”秦穆公拒绝了他们的请求。于是,秦穆公召见了孟明、西乞、白乙三位将领,让他们从东门之外出兵作战。蹇叔哭着对他们说:“孟明啊!我见到你们出征却见不到你们归来了。”秦穆公派人对蹇叔说:“你有什么知识?如果寿命到了,你的坟墓上的树木就会弯曲了。”

注释:

  1. 杞子:古代国家的使者或官员。
  2. 郑人:指当时的郑国有重要官职的人。这里是指杞子派遣到秦国报告消息的人。
  3. 掌:掌管,控制。
  4. 潜师:秘密地率领军队。
  5. 中寿:指不久之后。
  6. 拱:弯曲。
  7. 孟明、西乞、白乙:秦穆公派遣的三位将领的名字。
  8. 东门之外:秦国东门之外的地名,即秦国的东面边界。
  9. 蹇叔:秦穆公的一位老臣。
  10. 穆公:即秦穆公(公元前659年—前621年)。
  11. 文公:春秋时期晋国的国君,名姬重耳。
  12. 夏后皋:传说中夏朝的君主之一。
  13. 文王:周文王,姬昌,周朝的建立者之一。
  14. 崤山:位于今天的陕西省东部,是一条重要的山脉。
  15. 二陵:指两座山的陵墓。
  16. 夏后皋之墓地:即夏后皋的陵墓所在之地。
  17. 文王之所辟风雨:指文王避风挡雨的地方,可能是一个避暑胜地或山林。
  18. 晋人御师:指晋国的军队阻止了秦军的前进。
  19. 中寿:意为生命即将结束。
  20. 孟明、西乞、白乙:指的是秦穆公派遣的三位将领的名字。
  21. 蹇叔的儿子与师:蹇叔的儿子和跟随他出征的士兵们一起为秦军送行。
  22. 余收尔骨:意思是我将会收集你们的遗骨,用于安葬或者纪念。
  23. 秦师遂东:秦军继续向东行进。
  24. 殽山之战:即发生在今河南省陕县境内的战役,是历史上著名的战役之一。
  25. 有二陵焉:有两个地方的陵墓。
  26. 其南陵:指夏后皋的陵墓所在地。
  27. 文王之所辟风雨:指文王避风挡雨的地方,可能是一个避暑胜地或山林。
  28. 必死是间:意思是在这次战斗中必定要牺牲在这里。
  29. 余收尔骨焉:意思是我将收集你们的遗骨。
  30. 秦师遂东:秦军继续向东行进。
  31. 蹇叔是秦国富有经验的老臣,他预言劳师袭远必遭失败,一再劝阻,但秦穆公却利令智昏,不但不听从蹇叔的忠谏,反而加以责骂、嘲讽,一意孤行,坚持出兵袭郑。蹇叔只好一哭其师,二哭其子。结果正如蹇叔所料,被晋军在殽山打得全军覆没。

解析:

  1. 蹇叔是秦国的老臣,他对国家有着深厚的感情和责任感。他的忠心和预见力使他在国家面临危机时能够及时提出警告,但他的警告却被忽视。这种忠诚和智慧在历史中是非常罕见的,值得我们尊敬。
  2. 蹇叔的儿子和他的士兵们为秦军送行时,他们的心情是复杂的。一方面他们对即将开始的战斗感到担忧,另一方面他们也为能为国家效力而感到自豪。这种情感交织在一起,使得整个送别场景充满了悲壮和不舍。
  3. 殽山之战是一次惨烈的战斗,秦军在这次战斗中损失惨重,这进一步凸显了蹇叔的预言的正确性。他的预见不仅体现了他对国家的关注,也反映了他对战争残酷性的深刻认识。
  4. 蹇叔的哭泣不仅是对儿子和士兵的哀悼,也是对自己经验的哀叹。他的哭泣是对国家未来命运的担忧,以及对个人能力无法挽回现实的无奈。他的行为体现了他对国家的忠诚和对个人的反思。

《蹇叔哭师》这篇作品通过蹇叔的哭泣和对话,生动地展示了一个老臣在国家危难时刻的忧国忧民之情和他内心的矛盾挣扎。通过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中的人性和道德困境,以及个人在国家和社会面前的责任与担当。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