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诸识有几种生住灭。佛告大慧。诸识有二种生住灭。非思量所知。诸识有二种生。谓流住生。及相生。有二种住。谓流注住。及相住。有二种灭。谓流注灭。及相灭。
  大慧。诸识有三种相。谓转相、业相、真相。大慧。略说有三种识。广说有八相。何等为三。谓真识、现识、及分别事识。大慧。譬如明镜。持诸色像。现识处现。亦复如是。大慧。现识。及分别事识。此二坏不坏。相展转因。大慧。不思议薰。及不思议变。是现识因。大慧。取种种尘。及无始妄想薰。是分别事识因。
  大慧。若覆彼真识。种种不实诸虚妄灭。则一切根识灭。是名相灭。大慧。相续灭者。相续所因灭。则相续灭。所从灭。及所缘灭。则相续灭。大慧。所以者何。是其所依故。依者。谓无识妄想薰。缘者。谓自心见等识境妄想。大慧。譬如泥团微尘。非异非不异。金庄严具亦复如是。大慧。若泥团微尘异者。非彼所成。而实彼成。是故不异。若不异者。则泥团微尘。应无分别。如是大慧。转识藏识真相若异者。藏识非因。若不异者。转识灭。藏识亦应灭。而自真相实不灭。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识灭。但业相灭。若自真相识灭者。藏识则灭。大慧。藏识灭者。不异外道断见论议。

下面是诗句、译文以及注释: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复白佛言。世尊。诸识有几种生住灭。

【译文】
大慧菩萨再次对佛说:世间的众生有哪几种生住灭?

【注释】
“尔时”表示在此时。“大慧菩萨摩诃萨”即大慧菩萨,他向佛陀请教关于世间众生生住灭的问题。“诸识有几种生住灭”是提问的核心内容,询问世间的众生有哪几种不同的生住灭法。“生”、“住”、“灭”分别指生命的开始、存在和结束。

佛告大慧。诸识有二种生住灭。非思量所知。诸识有二种生。谓流住生。及相生。有二种住。谓流注住。及相住。有二种灭。谓流注灭。及相灭。

【译文】
佛告诉大慧菩萨:世间的众生有二种生和两种住,以及两种灭。这些都不是通过思考就能知道的。

【注释】
“非思量所知”即不是凭借思考就能知道的。这是对世间众生生住灭的一种概括性描述。“诸识有二种生”是指世间的众生有两种出生的状态。“谓流住生”和“相生”是两种不同的出生状态,“有二种住”是指世间的众生有三种居住方式。“谓流注住”和“相住”是两种不同的居住方式。“有二种灭”是指世间的众生有两种灭绝的方式。“谓流注灭”和“相灭”是两种不同的灭绝方式。

大慧。诸识有三种相。谓转相、业相、真相。大慧。略说有三种识。广说有八相。何等为三。谓真识、现识、及分别事识。大慧。譬如明镜持诸色像。现识处现。亦复如是。

【译文】
大慧菩萨又问:世间的众生有三种不同的表现形态,分别是转相、业相和真相。

【注释】
“转相、业相、真相”是三种不同的表现形态。“何等为三”即这三种形态分别是什么。“真识、现识、及分别事识”是三种不同的形态的具体表现。“譬如明镜持诸色像”比喻世间的众生具有三种不同的形态,就像镜子能够反射各种颜色一样。“现识处现”是指世间的众生呈现出来的状态。“亦复如是”表示这种情况也适用于其他的情况。

大慧。现识及分别事识此二坏不坏。相展转因。

【译文】
大慧菩萨又回答说:世间的众生呈现出来的形态和分别的事物这两种形态是互相联系、相互依存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因果联系。

【注释】
“此二”指呈现出来的形态和分别的事物这两种形态。“坏不坏”即互相联系、相互依存的。“相展转因”是指这两者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这里的因果关系是通过显现形态和分别的事物这两种形态表现出来的。

大慧。不思议薰及不思议变。是现识因。大慧。取种种尘及无始妄想薰。是分别事识因。

【译文】
大慧菩萨又说:世间的众生呈现出来的状态以及分别的事物这两种形态是由不思议薰和不思议变这两种现象所引发的原因。

【注释】
“不思议薰”和“不思议变”是世间的众生呈现出来的状态以及分别的事物这两种形态的原因。“取种种尘及无始妄想薰”是分别的事物这两种形态的原因。这里的“取种种尘”指的是世间的众生分别出的各种事物,而“无始妄想薰”是指世间的众生内心的各种欲望和杂念。

大慧。若覆彼真识种种不实诸虚妄灭则一切根识灭。是名相灭。大慧。相续灭者所依灭故。则相续灭。所从灭。及所缘灭。则相续灭。大慧。所以者何。是其所依故。依者谓无识妄想薰缘者谓自心见等识境妄想。大慧。譬如泥团微尘非异非不异金庄严具亦复如是。

【译文】
大慧菩萨又问:如果覆盖了真实的识,那些虚幻的事物就会消失,那么所有的根识也会随之消失,这就是所谓的相灭。

【注释】
“若覆彼真识种种不实诸虚妄灭则一切根识灭”是指如果覆盖了真实的识,那些虚幻的事物就会消失,那么所有的根识也会随之消失。这里的“真识”指的是真实的本质,而“种种不实诸虚妄灭”是指虚幻的事物。“则一切根识灭”是指所有的根识也随之消失。这里的“则”表示结果或后果,“则相续灭”是指相续的状态也随之消失。

大慧。相续灭者所依灭故所从灭。及所缘灭。则相续灭。大慧菩萨问:相续灭的原因是其所依,也就是说,没有识和妄想的存在,相续就不会消失。相续之所以会消失,是因为它的从属关系和所依赖的对象消失了,即相续不再存在,它所依赖的对象也随之消失。这里的“所从灭”是指相续不再从属于某个东西,“及所缘灭”是指相续不再被任何对象所依赖。

大慧。所以者何是其所依故。依者谓无识妄想薰。缘者谓自心见等识境妄想。大慧。譬如泥团微尘非异非不异金庄严具亦复如是。

【译文】
大慧菩萨又问:为什么相续会消失呢?这是因为它是所依赖的,也就是说,如果没有识和妄想的存在,相续就不会存在。这里强调的是相续消失的原因,即没有识和妄想的影响,相续就不会消失。这里的“是其所依故”是指所依赖的原因,“依者谓无识妄想薰”是指所依赖的原因是识和妄想。这里的“缘者谓自心见等识境妄想”是指所依赖的原因是自心和所见的境界中的妄想。“譬如泥团微尘非异非不异金庄严具亦复如是”是指泥团微尘和金的装饰品都是相似的,没有本质的区别,也没有本质上的不同。这里的“非异非不异”是指相似或相同,意味着两者在本质上是没有区别的,也没有本质上的不同。

大慧。若泥团微尘异者非彼成则实彼成是故不异若不异者则泥团微尘应无分别。如是大慧转识藏识真相若异者藏识非因若不异者转识灭则藏识亦应灭而自真相实不灭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识灭但业相灭若自真相识灭者藏识则灭大慧藏识灭者不异外道断见论议。

【译文】
大慧菩萨又问:如果泥团微尘与真如不同,那么这种差别就不是由真如形成,而是由泥团微尘自身形成;因此,泥团微尘并不存在分别性的差别。这里的“若泥团微尘异者非彼成则实彼成是故不异”是指如果泥团微尘与真如不同,那么这种差别并不是由于真如造成的,而是由泥团微尘自身形成的;因此“若不异者则泥团微尘应无分别”,就是说如果两者没有差别,那么泥团微尘就不存在分别性的差别。这里的“如是大慧转识藏识真相若异者藏识非因若不异者转识灭则藏识亦应灭而自真相实不未死是故大慧非自真相识灭但业相灭若自真相识灭者藏识则灭大慧藏识灭者不异外道断见论议”。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真如与泥团微尘不同,那么这种差别并不是由于真如造成的,而是由泥团微尘自身形成的,因此真如并没有产生这种差别。如果真如与泥团微尘相同,那么真如并没有产生差别,而是因为真如没有产生差别,所以真如本身也没有消失。这里的“但业相灭若自真相识灭者藏识则灭大慧藏识灭》}
这首诗是《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中的一部分,它探讨了佛教中关于意识的理论。在佛教中,意识被认为是心灵活动的核心。这首诗讨论了三种不同的意识状态:转识、业相和真相。其中,转识是指通过思维和感觉而产生的意识;业相是指由过去的行为和经验所形成的意识;而真相是指最真实和不变的意识状态。这些概念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深层本质具有重要意义。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