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慧。若复诸余沙门、婆罗门。见离自性。浮云火轮、揵闼婆城。无生。幻焰水月及梦。内外心现。妄想无始虚伪。不离自心。妄想因缘灭尽。离妄想。说所说、观所观、受用。建立身之藏识。于识境界。摄受。及摄受者。不相应。无所有境界。离生住灭。自心起。随入分别。大慧。彼菩萨不久当得生死涅槃平等。大悲巧方便。无开发方便。大慧。彼于一切众生界。皆悉如幻。不勤因缘。远离内外境界。心外无所见。次第随入无相处。次第随入从地至地三昧境界。解三界如幻。分别观察。当得如幻三昧。度自心现。无所有。得住般若波罗密。舍离彼生所作方便。金刚喻三摩提。随入如来身。随入如如化。神通自在。慈悲方便。具足庄严。等入一切佛刹。外道入处。离心意意识。是菩萨渐次转身。得如来身。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大慧。若复诸余沙门、婆罗门。见离自性。浮云火轮、揵闼婆城。无生。幻焰水月及梦。内外心现。妄想无始虚伪。不离自心。妄想因缘灭尽。离妄想。说所说、观所观、受用。建立身之藏识。于识境界。摄受。及摄受者。不相应。无所有境界。离生住灭。自心起。随入分别。大慧。彼菩萨不久当得生死涅槃平等。大悲巧方便。无开发方便。大慧。彼于一切众生界。皆悉如幻。不勤因缘。远离内外境界。心外无所见。次第随入无相处。次第随入从地至地三昧境界。解三界如幻。分别观察。当得如幻三昧。度自心现。无所有。得住般若波罗密。舍离彼生所作方便。金刚喻三摩提。随入如来身。随入如如化。神通自在。慈悲方便。具足庄严。等入一切佛刹。外道入处。离心意意识。是菩萨渐次转身。得如来身。

诗句翻译与注释:

  1.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这是一部佛教经典,被称为《楞伽经》,是佛教中的“心经”,主要阐述心性的道理。
  2. 『大慧』:这里指的是佛陀的智慧或觉悟。
  3. 『若复诸余沙门』:如果还有其他的沙门,即僧人。
  4. 『见离自性』:看到了自己的本质,或者说认识到自我的真实面目。
  5. 『浮云火轮』:形容事物变幻无常,如同飘忽的云和转动的火焰一样。
  6. 『揵闼婆城』:又作“犍闼摩”或“健驮逻”,是印度神话中的一种山城,这里比喻虚幻的境界。
  7. 『无生』:没有永恒不变的本质。
  8. 『幻焰水月』:形容虚幻不实,如水中的月和幻影中的火焰一样。
  9. 『内外心现』:指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的显现。
  10. 『妄想无始虚伪』:指所有的思想都是从无始以来就存在的虚假。
  11. 『不离自心』:思想并不离开自己的内心,总是在自己的心中产生和消失。
  12. 『妄想因缘灭尽』:由于种种妄想的原因,这些念头最终都会消失。
  13. 『说所说、观所观、受用』:描述一种通过言语来表达、观察并接受事物的方式。
  14. 『建立身之藏识』:在心中建立了一个藏识(或称为“心”)的概念。
  15. 『于识境界摄受』:对内心世界有深刻的理解和接纳。
  16. 『及摄受者』:以及那些被摄受的对象,指心灵上的体验和感受。
  17. 『无所有境界,离生住灭』:表明了对生死循环的超越,理解一切现象都没有固定的本质,生死只是暂时的状态。
  18. 『自心起,随入分别』:内心的活动和变化,随着个体的思考而产生。
  19. 『大慧,彼菩萨不久当得生死涅槃平等』:这是指达到某种智慧或觉悟,即将得到生死的解脱,实现涅槃的平等状态。
  20. 『大悲巧方便,无开发方便』:表现出极大的慈悲与智慧。
  21. 『无开发方便』:没有刻意去开发任何方便或技巧。
  22. 『大慈方便,具足庄严`‘“等入一切佛刹”:表示以极大的慈爱来帮助他人,并且自身也充满了庄严和尊严。
  23. 『外道入处,离心意意识』:对外道(其他宗教)的理解,以及摆脱了外在形式和概念的束缚。
  24. 『是菩萨渐次转身,得如来身』:指菩萨逐渐转变成佛陀的身份和形态,成为一位真正的佛陀。

赏析:
这首诗是佛教经典的一段文字,它通过形象的比喻和深入的描述,传达了一种关于心性和修行的深刻理解。诗中提到的各种象征性元素,如浮云、火轮、水月等,都是用来描绘心境的变化和发展过程的。通过这种诗意的语言,作者试图传达出一种超越物质世界,达到内在觉悟的思想。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仅是对某个特定教义的解释,更是一种心灵觉醒的象征和表达。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