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色等及心无 色等长养心 身受用安立 识藏现众生
心意及与识 自性法有五 无我二种净 广说者所说
长短有无等 展转互相生 以无故成有 以有故成无
微尘分别事 不起色妄想 心量安立处 恶见所不乐
觉想非境界 声闻亦复然 救世之所说 自觉之境界
尔时大慧菩萨。为净除自心现流故。复请如来。白佛言。世尊。云何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为顿为渐耶。佛告大慧。渐净非顿。如庵罗果。渐熟非顿。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譬如陶家造作诸器。渐成非顿。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譬如大地渐生万物。非顿生也。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譬如人学音乐书画种种伎术。渐成非顿。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譬如明镜。顿现一切无相色像。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顿现无相。无有所有清净境界。如日月轮。顿照显示一切色像。如来为离自心现习气过患众生。亦复如是。顿为显示不思议智最胜境界。譬如藏识。顿分别知自心现。及身安立受用境界。彼诸依佛。亦复如是。(依者胡本云津腻。谓化佛是真佛气分也)顿熟众生所处境界。以修行者。安处于彼色究竟天。譬如法佛。所作依佛。光明照曜。自觉圣趣。亦复如是。彼于法相有性无性恶见妄想。照令除灭。
诗句: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是大乘佛教中的一部重要经典,主要阐述心性、般若智慧等内容。
-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此部分为《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中的一部分,专门讨论关于“心”的教义。
-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当时释迦牟尼佛(简称佛)想要重申这些教义。
译文: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是一部重要的大乘佛教经典,主要讲述关于“心”的教导和智慧。
- 此经中包含了“一切佛语心品之一”,这部分专注于讨论关于“心”的教义。
- 当时佛陀希望再次强调这些教义的重要性。
关键词注释: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是大乘佛教经典之一,由古印度僧人竺法兰翻译,是佛教初期重要的文献之一,对后世的佛教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中的一部分,特别关注于“心”的教义,探讨心性、般若智慧等主题。
- 尔时世尊:在佛教语境中,“尔时”是指某个特定的时刻或阶段。这里的“世尊”指的是释迦牟尼佛(即佛陀),是佛教的创始人,也是这部经书的作者。
- 重宣:重复传达或重申某项教义或信息,这里指的是佛陀想要重申他对教义的理解和传授。
- 色等及心无:“色等”,通常指物质世界及其属性;“心无”则表示超脱物质世界的精神性存在。这句可能意味着超越物质世界,探索内在的精神本质。
- 色等长养心:“色等”指外在的物质世界,而“长养心”可能意味着内在心灵在这些外部条件的影响下得到了培养和发展。
- 身受用安立:这里提到的“身受用安立”可能指的是通过修行获得的身体上的满足和心灵的安定。
- 识藏现众生:这里的“识”可能指的是人的思维或意识,而“藏现众生”则意味着每个人的内心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和意识。
- 心意及与识:这里可能是在讨论人的内心世界和外在表现之间的关系。
- 自性法有五:这句话可能是指人的内在本性或本质有五种不同的状态或性质。
- 无我二种净:这里的“无我”可能指的是消除自我中心的思想或行为,而“二种净”可能是指在两种清净的状态或境界中进行修行或思考。
- 广说者所说:这句话可能意味着有更多的内容可以进一步说明或解释上述的概念或道理。
- 长短有无等:这里的“长短”可能指的是事物的长短或大小,而“有无”则是指事物的存在与否或有无。
- 展转互相生:这句话可能意味着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一种循环或连锁的关系。
- 以无故成有:这句话可能意味着在某些情况下,没有的事物或条件却能够产生或创造出新的、有形的存在。
- 以有故成无:这句话可能意味着在某些情况下,有形的存在或事物会消失或消散,变得无形或不存在。
- 微尘分别事:这里的“微尘”可能指的是极小的东西,而“分别事”则是指对这些微小事物进行区分或识别。
- 不起色妄想:这句话可能意味着人们不应该被表面的假象或颜色所迷惑,而应追求更深层次的理解和真理。
- 心量安立处:这里的“心量”可能指的是一个人的心灵容量或心胸,而“安立处”则是指心灵的稳定或安宁所在之处。
- 恶见所不乐:这句话可能意味着某些错误或有害的观念是不受欢迎的,不应被接受或追求。
- 觉想非境界:这里的“觉想”可能指的是觉醒或觉悟的思考或想象,而“非境界”则是指这种思考并不局限于某种特定的境界或环境。
- 声闻亦复然:这里的“声闻”可能指的是修行到一定程度的人,而“亦复然”则表明同样的道理适用于声闻或其他修行者。
- 自觉之境界:这里的“自觉”可能指的是对自己内在状态的认识或觉察,而“之境界”则是指达到这种自觉的境界。
- 渐净非顿:这句话可能意味着渐进的修行方式比直接的顿悟更为有效或合适,强调了循序渐进的重要性。
- 譬如陶家造作诸器:这句话可能比喻着如同陶工制作器具一样的过程,需要逐渐累积材料并逐步完善,才能最终完成一个作品。
- 渐成非顿:这句话也表达了类似的意思,强调了逐步积累和完善的过程比突然的成功更为可贵和值得尊重。
- 譬如大地渐生万物:这句话可能指的是像大地一样,万物都是在逐渐生长的过程中形成的,而不是突然出现的。
- 非顿生也:这句话强调了万物生长的过程是一个逐渐累积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的。
- 譬如人学音乐书画种种伎术:这句话可能描述了人们学习各种技艺或学科的过程,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练习才能掌握。
- 渐成非顿:这与前一句中的“渐成非顿”相呼应,都强调了逐步积累的重要性。
- 譬如明镜:这里使用“明镜”作为比喻,强调了通过观察自己的内心来洞察真相的过程,就像镜子反射出真实的影像一样。
- 顿现一切无相色像:这句话可能描述了一个瞬间,其中所有的物质现象都显现出来,呈现出一种无相的、真实的状态。
- 如来为离自心现习气过患众生:这里的“如来”可能指的是佛陀或神圣的存在,而“为离自心现习气过患众生”则表明佛陀为那些受到自身习气和问题困扰的人们提供解脱和指引。
- 亦复如是:这句话总结了前面的内容,表明无论是对于佛陀还是对于其他众生,都需要通过逐步的努力和修行来实现内心的解脱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