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次大慧。有二种声闻乘通分别相。谓得自觉圣差别相。及性妄想自性计著相。云何得自觉圣差别相声闻。谓无常。苦。空。无我。境界。真谛。离欲寂灭。息阴界入自共相。外不坏相如实知。心得寂止。心寂止已。禅定解脱。三昧道果。正受解脱。不离习气。不思议变易死。得自觉圣乐住声闻。是名得自觉圣差别相声闻。大慧。得自觉圣差别乐住菩萨摩诃萨。非灭门乐正受乐。顾悯众生及本愿。不作证。大慧。是名声闻得自觉圣差别相乐。菩萨摩诃萨。于彼得自觉圣差别相乐。不应修学。
大慧。云何性妄想自性计着相声闻。所谓大种。青、黄、赤、白、坚、湿、暖、动。非作生。自相共相。先胜善说。见已。于彼起自性妄想。菩萨摩诃萨。于彼应知应舍。随入法无我相。灭人无我相见。渐次诸地。相续建立。是名诸声闻性妄想自性计着相。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复次大慧。有二种声闻乘通分别相。谓得自觉圣差别相。及性妄想自性计著相。云何得自觉圣差别相声闻。谓无常。苦。空。无我。境界。真谛。离欲寂灭。息阴界入自共相。外不坏相如实知。心得寂止。心寂止已。禅定解脱。三昧道果。正受解脱。不离习气。不思议变易死。得自觉圣乐住声闻。是名得自觉圣差别相声闻。大慧。得自觉圣差别乐住菩萨摩诃萨。非灭门乐正受乐。顾悯众生及本愿。不作证。大慧。是名声闻得自觉圣差别相乐。菩萨摩诃萨。于彼得自觉圣差别相乐。不应修学。
大慧。云何性妄想自性计着相声闻。所谓大种。青、黄、赤、白、坚、湿、暖、动。非作生。自相共相。先胜善说。见已。于彼起自性妄想。菩萨摩诃萨。于彼应知应舍。随入法无我相。灭人无我相见。渐次诸地。相续建立。是名诸声闻性妄想自性计着相。
注释:
- 复次大慧:这是《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中的一种说法,意指“再次说明”。
- 有二种声闻乘通分别相:指的是两种对佛陀教诲的理解方式。
- 谓得自觉圣差别相:指的是认识到自己与佛陀的差别和特殊之处。
- 及性妄想自性计著相:指的是对自我和存在的妄想和执着。
- 云何得自觉圣差别相声闻:意思是如何通过修行达到自觉和超越的境界。
- 谓无常。苦。空。无我:这些是佛教的基本教义,无常是指事物总是在变化,没有永恒不变的;苦是指生命中的痛苦和苦难;空则是对世间万物本质的描述,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空的;无我则是指一切事物的存在都不是独立的,而是因缘而生。
- 境界:这里可能指的是修行者所处的环境或境遇。
- 真谛:真正的真理或智慧。
- 离欲寂灭:远离欲望和追求,达到涅槃的状态。
- 息阴界入自共相:指的是消除世俗欲望和贪嗔痴等烦恼,进入一种清净、平等的状态。
- 心寂止已:指内心达到平静和安宁的状态。
- 禅定解脱:指通过禅定修行,达到心灵的解脱和自在。
- 三昧道果:指修行者通过禅定修行,最终获得的一种精神境界或成就。
- 正受解脱:指内心的烦恼得以解脱,心灵得到净化和提升。
- 不离习气:不脱离世俗的欲望和烦恼。
- 不思议变易死:不经过思考和推理就可以明白生死的真相。
- 得自觉圣乐住声闻:指修行者通过修行,达到了自觉的境界,并以此为乐。
- 是名得自觉圣差别相声闻:这就是修行者达到觉悟的境界。
- 大慧:这是《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中的一位重要人物,他的智慧被广泛赞誉。
- 云何性妄想自性计著相声闻:意思是如何通过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本性,来超越自我和执着。
- 大种:可能是指物质、生命、情感等基本元素或属性。
- 青、黄、赤、白、坚、湿、暖、动:这可能指的是各种物质或情感状态。
- 非作生:并非由外部因素创造或产生。
- 自相共相:指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质或属性。
- 先胜善说:可能是某种教导或说法,强调了某种优越性和正确的观念。
- 见已:指看到了或理解了这些概念或观念。
- 于彼起自性妄想:在这些概念的影响下,产生了对自己和世界的误解和固执。
- 应知应舍:应该知道如何取舍或选择。
- 随入法无我相:跟随佛陀教导,认识到世界上不存在独立存在的个体或事物,一切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 灭人无我相见:消除对个人存在和价值的追求和执着,从而达到心灵的自由和解脱。
- 渐次诸地:逐渐地在不同的阶段或层次上修行和领悟。
- 相续建立:持续不断地建立和完善自己的修行和境界。
- 声闻:指在佛法中,通过听闻佛陀教诲而成为修行者的人。
- 菩萨摩诃萨:指已经通过修行和实践,获得了菩提(觉悟)的人,被称为菩萨,即大慈大悲救世者。
- 顾悯众生及本愿:关心和怜悯众生,以及自己的根本愿望和目标。
- 不作证:不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或地位而修行。
- 是名声闻得自觉圣差别相乐住声闻:这意味着声闻修行者已经达到了自觉的境界,并且以此为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