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须陀槃那果 往来及不还 逮得阿罗汉 是等心惑乱
三乘与一乘 非乘我所说 愚夫少智慧 诸圣远离寂
第一义法门 远离于二教 住于无所有 何建立三乘
诸禅无量等 无色三摩提 受想悉寂灭 亦无有心量
大慧。彼一阐提。非一阐提。世间解脱谁转。大慧。一阐提有二种。一者舍一切善根。及于无始众生发愿。云何舍一切善根。谓谤菩萨藏。及作恶言。此非随顺修多罗、毗尼、解脱之说。舍一切善根故。不般涅槃。二者菩萨本自愿方便故。非不般涅槃一切众生。而般涅槃。大慧。彼般涅槃。是名不般涅槃法相。此亦到一阐提趣。大慧白佛言。世尊。此中云何毕竟不般涅槃。佛告大慧。菩萨一阐提者。知一切法本来般涅槃已。毕竟不般涅槃。而非舍一切善根一阐提也。大慧。舍一切善根一阐提者。复以如来神力故。或时善根生。所以者何。谓如来不舍一切众生故。以是故。菩萨一阐提。不般涅槃。
诗句: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译文及注释: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是大乘佛教经典,其中包含许多关于佛陀的教诲。这段经文是关于“佛语心品”之一的内容,强调了佛的语言和教义的核心在于内心的觉醒和觉悟。
赏析:
这段经文主要探讨了如何从佛陀的教导中理解到真正的佛性,即达到一种超越言语和概念的境界,这种境界被称为“究竟不般涅槃”。这里的“般涅槃”指的是超越生死轮回的状态,而“究竟不般涅槃”则是指这种状态超越了所有的语言和观念的限制,是一种深刻的、无法用言语描述的觉悟。
在这段经文里,佛陀首先指出了两种不同的人对于达到这种境界的理解。第一种人是那些舍弃一切善根,即放下所有世俗欲望和执着的人。这种人虽然表面上看似达到了一种解脱状态,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理解和体验到生命的真谛,因此他们仍然生活在轮回之中,无法真正地超越生死。第二种人则是那些菩萨般的修行者,他们自愿为了众生的利益而修行,即使面对困难和挑战也不放弃,最终实现了真正的解脱。
佛陀通过这段经文告诉我们,真正的解脱不仅仅是外在的修行成就,更重要的是内心的觉醒和觉悟。只有当一个人真正理解并体验到生命的真谛时,他才能真正地超越生死轮回,实现真正的自由和解放。这也是佛法追求的最高境界——究竟不般涅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