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慧。若复诸余沙门、婆罗门。见离自性。浮云火轮、揵闼婆城。无生。幻焰水月及梦。内外心现。妄想无始虚伪。不离自心。妄想因缘灭尽。离妄想。说所说、观所观、受用。建立身之藏识。于识境界。摄受。及摄受者。不相应。无所有境界。离生住灭。自心起。随入分别。大慧。彼菩萨不久当得生死涅槃平等。大悲巧方便。无开发方便。大慧。彼于一切众生界。皆悉如幻。不勤因缘。远离内外境界。心外无所见。次第随入无相处。次第随入从地至地三昧境界。解三界如幻。分别观察。当得如幻三昧。度自心现。无所有。得住般若波罗密。舍离彼生所作方便。金刚喻三摩提。随入如来身。随入如如化。神通自在。慈悲方便。具足庄严。等入一切佛刹。外道入处。离心意意识。是菩萨渐次转身。得如来身。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大慧。若复诸余沙门、婆罗门。见离自性。浮云火轮、揵闼婆城。无生。幻焰水月及梦。内外心现。妄想无始虚伪。不离自心。妄想因缘灭尽。离妄想。说所说、观所观、受用。建立身之藏识。于识境界。摄受。及摄受者。不相应。无所有境界。离生住灭。自心起。随入分别。

【译文】
伟大的智慧。如果其他众生,包括其他的沙门和婆罗门,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本性是虚无飘渺的(如同浮云或火轮),他们就会体验到幻象般的体验(如火轮般炽热、如城市般坚固)。他们不会去追求那些没有真实存在的幻象和梦境,而是直接面对内心中的真实和虚幻——无论是内心的妄想还是外在的显现(如水中月亮或梦境)。这些体验都是暂时的(如同幻象一般),最终都会随着因缘的消逝而消失,因此无需再去追寻。

当人们超越了这些幻觉和妄想后,他们会开始实践所谓的“说法”(即教导他人如何修行的方法),观察“所见”(即通过修行所获得的领悟),并从中“接受”(即接受这种领悟作为自己修行的成果)。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会“使用”自己的身体,也就是运用身体来修行。

在这个阶段,人们还会“建立”自己内心的“藏识”,即一个储存内在知识与智慧的地方。在这个内在的藏识中,人们可以接收并“摄受”——吸收——各种体验和知识。此外,对于“接受者”来说,他们与被摄受的体验之间并不存在实际的对应关系,因为没有任何东西是真正“有”的。

当人们达到这种状态时,他们已经脱离了生死轮回(即涅槃),达到了一种平等的状态。这种平等不仅存在于个体之间,也存在于整个宇宙之中。

【注释】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这是一部佛教经典,其名称来源于梵文。
  • 大慧:这是佛陀对某些弟子的称呼,表示他们是具有伟大智慧的人。
  • 诸余沙门、婆罗门:指的是除佛陀之外的其他佛教修行者。
  • 见离自性:意识到了自己的本性并非固定的、不变的。
  • 浮云火轮、揵闼婆城:比喻那些看似坚固但实际上是瞬息万变的事物。
  • 无生:没有出生也没有死亡,是一种永恒的状态。
  • 幻焰水月及梦:指那些看似真实但又不可持续的现象和体验。
  • 妄想:指人们心中不断产生的虚幻观念和欲望。
  • 不离自心:这些观念和欲望虽然存在但并非真正的自我。
  • 妄想因缘灭尽:随着这些观念和欲望的消散,人们的心境也随之解脱。
  • 说所说、观所观:指通过语言和思维来表达和观察世界的方式。
  • 受用:享受这种解脱的过程。
  • 建立身之藏识:在这里,“藏识”是指内心中的某个存储区域,用于积累和存储所学的知识和智慧。
  • 摄受:吸收和接纳这些知识和智慧。
  • 金刚喻三摩提:这是佛教的一种修行方法,类似于金刚般若波罗蜜多,强调直指事物本质的智慧。
  • 随入如来身:按照佛陀的形象和教导去修行。
  • 随入如如化:根据佛陀的本质和本性去修行。
  • 神通自在:拥有超常的力量和自由。

【赏析】
这首诗是佛教经典《楞伽阿跋多罗宝经》的一部分,主要探讨了修行者如何在认识到自己的本性是空无的之后,通过修行来超越世俗的欲望和执着,实现心灵的解脱。诗中通过生动的描述和深刻的哲理,表达了修行者的修行过程和心境变化。它不仅是一篇关于宗教哲学的文本,也是一部关于心灵成长和个人修炼的指南。这首诗鼓励人们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坚定的信念和清晰的认识,从而实现真正的自我超越。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