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慧。如眼识。一切诸根微尘毛孔俱生。随次境界生。亦复如是。譬如明镜。现众色像。大慧。犹如猛风。吹大海水。外境界风。飘荡心海。识浪不断。因所作相。异不异。合业生相。深入计著。不能了知色等自性。故五识身转。大慧。即彼五识身俱。因差别分段相知。当知是意识因。彼身转。彼不作是念。我展转相因。自心现。妄想计著转。而彼各各坏相俱转。分别境界。分段差别。谓彼转。如修行者入禅三昧。微细习气转而不觉知。而作是念。识灭然后入禅正受。实不识灭而入正受。以习气种子不灭。故不灭。以境界转。摄受不具。故灭。
大慧。如是微细藏识究竟边际。除诸如来。及住地菩萨。诸声闻缘觉外道修行。所得三昧智慧之力。一切不能测量决了。余地相智慧。巧便分别。决断句义。最胜无边。善根成熟。离自心现妄想虚伪。宴坐山林。下中上修。能见自心妄想流注。无量刹土。诸佛灌顶。得自在力。神通三昧。诸善知识。佛子眷属。彼心意意识。自心所现自性境界。虚妄之想。生死有海。业爱无知。如是等因。悉以超度。是故大慧。诸修行者。应当亲近最胜知识。
诗句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大慧。如眼识。一切诸根微尘毛孔俱生。随次境界生。亦复如是。譬如明镜。现众色像。大慧。犹如猛风。吹大海水。外境界风。飘荡心海。识浪不断。因所作相。异不异。合业生相。深入计著。不能了知色等自性。故五识身转。大慧。即彼五识身俱。因差别分段相知。当知是意识因。彼身转。彼不作是念。我展转相因。自心现。妄想计著转。而彼各各坏相俱转。分别境界。分段差别。谓彼转。如修行者入禅三昧。微细习气转而不觉知。而作是念。识灭然后入禅正受。实不识灭而入正受。以习气种子不灭。故不灭。以境界转。摄受不具。故灭。
译文
大慧,就像眼识一样,一切诸根(指感官和认知能力)以及微小的尘土、毛孔都在依次出现的环境中产生。同样地,就好像镜子映出各种颜色的形象。大慧,这就像猛烈的风刮过海洋。外界的环境风,在内心的大海中掀起波浪,使得心海中的识浪不断涌动。这是因为所做所为产生的相貌不同。由于业力的作用,我们被卷入了这种状态,并对此深信不疑。但是,五识的身体会转生,因为没有做出特定的思考。“我”在不断旋转。自我心中显现出来的妄想和执着在转变,而各个部分的相也随之转动。这是对境界的分别,对分段的差别的认识。这就是转变的原因。例如,修行的人进入禅定的状态时,细微的习气使他们难以察觉,但他们仍会这样想:“我的识已经灭了,现在进入了正受。”但实际上,他们并没有真正地灭掉识,而是由于习气的种子不会消失,所以他们并未真正地解脱出来。又因为他们所处的境界发生了转变,他们的接受方式也变得不完整,所以识最终消失。
注释
-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这是一部佛教经典,属于大乘佛教的经典之一。
-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指的是这部经典中的一篇,主要探讨的是关于佛语及其对修行者心智的影响。
- 大慧:这是对一位智慧高深的佛教徒的称呼。
- 眼识:指人的感知器官,包括眼、耳、鼻、舌、身等,能够接收外界的信息。
- 诸根:指人的感觉器官和身体的各种功能或结构,是构成人的整体的一部分。
- 微尘毛孔俱生:指世间万物都由极其微小的基本粒子组成,这些粒子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我们的皮肤、毛发、细胞等。
- 境界生:指事物的发展变化,这里比喻外在环境和境遇的变化会影响内心世界。
- 明镜:比喻纯净、明亮的心,如同镜子一样能反映出事物的真相。
- 猛风:形容强烈的风势,比喻外界环境的强大影响。
- 外境界风:指外界的环境和条件,影响个人的内心状态。
- 识浪:指内心中不断涌现的念头和感受,如同海浪一般起伏不定。
- 所作相:是指个体所做出的行为和选择,影响着他的内心体验。
- 分段差别:指不同的个体和身份,它们各自有不同的经历和感受。
- 自心现:指个体内心深处的真实体验,不受外界影响。
- 妄想计著转:指个体的妄想和执着在不断变化,导致心态和行为的转变。
- 生死有海:比喻人生的苦乐如同大海般无边无际,充满了无尽的烦恼和痛苦。
- 业爱无知:指个人的业力和贪嗔痴等烦恼导致了对世界的无知和迷茫。
- 最胜无边:指最高的境界,无边无际,无法测量和理解。
- 善根成熟:指一个人的善良本性已经成熟,能够领悟佛法的智慧。
- 离自心现妄想虚伪:意味着通过修行,人们可以摆脱内心的妄想和虚假,达到真实无妄的境地。
- 宴坐山林:形容一个人在大自然中静坐冥想,寻求心灵的平静和净化。
- 下中上修:指修行者的修炼层次,由低到高逐渐提升。
- 自性境界:是指个体内心深处的真实境界,不受外在影响。
- 虚妄之想:指那些虚幻不实的想法和期待。
- 生死有海:与上句重复使用,强调人生的无常和苦难。
- 业爱无知:与上句重复使用,强调人们的业力导致的无知和错误观念。
- 神通三昧:指修行者通过修炼达到的一种神通境界,能够洞察事物的真相和本质。
- 诸善知识:泛指具有高尚品德和智慧的人。
- 佛子眷属:指跟随和信仰佛的人及其亲属。
- 最胜知识:指最高的智慧和教诲,能够引导修行者走向真正的解脱之路。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眼识的描述,引出了整个心灵世界的转变过程。作者通过比喻和象征的手法,描绘了外部环境对内心世界的影响,以及个体如何在这些影响中成长和变化。诗中的“大慧”、“楞伽阿跋多罗宝经”等关键词体现了佛教的核心思想和教义。同时,诗中的修行者和弟子们通过亲近最胜知识,试图超越生死轮回的束缚,实现真正的解脱和自由。整首诗既展现了佛教修行的艰辛与复杂性,也表达了对内心世界的深刻理解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