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次大慧。诸声闻畏生死妄想苦.而求涅槃。不知生死涅槃差别一切性.妄想非性。未来诸根境界休息.作涅槃想。非自觉圣智趣.藏识转。是故凡愚说有三乘。说心量趣无所有。是故大慧。彼不知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自心现境界。计著外心现境界。生死轮常转。
复次大慧。一切法不生。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所说。所以者何。谓自心现。性非性。离有非有生故。大慧。一切性不生。一切法如兔马等角。是愚痴凡夫不实妄想。自性妄想故。大慧。一切法不生。自觉圣智趣境界者。一切性自性相不生。非彼愚夫妄想二境界。自性身财建立趣自性相。大慧。藏识摄所摄相转。愚夫堕生住灭二见。希望一切性生。有非有妄想生。非圣贤也。大慧。于彼应当修学。
复次大慧。有五无间种性。云何为五。谓声闻乘无间种性、缘觉乘无间种性、如来乘无间种性、不定种性、各别种性。云何知声闻乘无间种性。若闻说得阴界入自共相断知时。举身毛孔。熙怡欣悦。及乐修相智。不修缘起发悟之相。是名声闻乘无间种性。声闻无间。见第八地。起烦恼断。习烦恼不断。不度不思议变易死。度分段死。正师子吼。我生已尽。梵行已立。不受后有。如实知。修习人无我。乃至得般涅槃觉。大慧。各别无间者。我人。众生。寿命。长养。士夫。彼诸众生作如是觉。求般涅槃。复有异外道说。悉由作者。见一切性已。言此是般涅槃。作如是觉。法无我见非分。彼无解脱。大慧。此诸声闻乘无间外道种性。不出出觉。为转彼恶见故。应当修学。大慧。缘觉乘无间种性者。若闻说各别缘无间。举身毛竖。悲泣流泪。不相近缘。所有不著。种种自身。种种神通。若离若合。种种变化。闻说是时。其心随入。若知彼缘觉乘无间种性已。随顺为说缘觉之乘。是名缘觉乘无间种性相。大慧。彼如来乘无间种性。有四种。谓自性法无间种性、离自性法无间种性、得自觉圣无间种性、外刹殊胜无间种性。大慧。若闻此四事一一说时。及说自心现身财建立不思议境界时。心不惊怖者。是名如来乘无间种性相。大慧。不定种性者。谓说彼三种时。随说而入。随彼而成。大慧。此是初治地者。谓种性建立。为超入无所有地故。作是建立。彼自觉藏者。自烦恼习净。见法无我。得三昧乐住声闻。当得如来最胜之身。
诗句翻译: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一部蕴含深奥佛理的经典。此经由达摩祖师所传,是禅宗初祖慧可大师之后,四祖道信大师时开始以《金刚经》作为印心之经典。此经不仅在汉地传播深远,而且其教义对后世影响深远,特别是五祖弘忍大师时期,《金刚经》逐渐转向名相之学,而《楞伽经》则继续强调自性的觉悟。
此经的核心在于“一切法不生”的观念,这是基于如来藏自性清净的教义。大慧菩萨摩诃萨对此有深刻理解与阐释,指出所有法性非性,及因生相故说一切法不生宗,此宗则坏。这种理解打破了传统中常说的“诸法实相”,认为一切法本自圆成,无增无减,不垢不净。
此经还涉及了“一切法不生”的深层含义,其中包含了对“妄想”、“无我”等概念的深入探讨。这些思想对于理解佛教中的空、无执、无相等观念至关重要。例如,“大慧,一切法不生者,菩萨摩诃萨不应立是宗。”这句话就强调了不应该通过设立某些固定的教条来限制对佛法的理解。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不仅是佛教的一部重要经典,也是理解现代心理学、认知科学和哲学的重要参考。它提供了一种从自性出发,去探索生命意义和宇宙真理的独特视角。通过对“一切法不生”这一核心概念的深入探讨,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我和他人,以及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实践佛陀教导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