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须陀槃那果 往来及不还 逮得阿罗汉 是等心惑乱
三乘与一乘 非乘我所说 愚夫少智慧 诸圣远离寂
第一义法门 远离于二教 住于无所有 何建立三乘
诸禅无量等 无色三摩提 受想悉寂灭 亦无有心量
大慧。彼一阐提。非一阐提。世间解脱谁转。大慧。一阐提有二种。一者舍一切善根。及于无始众生发愿。云何舍一切善根。谓谤菩萨藏。及作恶言。此非随顺修多罗、毗尼、解脱之说。舍一切善根故。不般涅槃。二者菩萨本自愿方便故。非不般涅槃一切众生。而般涅槃。大慧。彼般涅槃。是名不般涅槃法相。此亦到一阐提趣。大慧白佛言。世尊。此中云何毕竟不般涅槃。佛告大慧。菩萨一阐提者。知一切法本来般涅槃已。毕竟不般涅槃。而非舍一切善根一阐提也。大慧。舍一切善根一阐提者。复以如来神力故。或时善根生。所以者何。谓如来不舍一切众生故。以是故。菩萨一阐提。不般涅槃。
诗句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须陀槃那果 往来及不还 逮得阿罗汉 是等心惑乱
三乘与一乘 非乘我所说 愚夫少智慧 诸圣远离寂
第一义法门 远离于二教 住于无所有 何建立三乘
诸禅无量等 无色三摩提 受想悉寂灭 亦无有心量
大慧。彼一阐提。非一阐提。世间解脱谁转。大慧。一阐提有二种。
一者舍一切善根。及于无始众生发愿。云何舍一切善根。谓谤菩萨藏。及作恶言。此非随顺修多罗、毗尼、解脱之说。舍一切善根故。不般涅槃。
二者菩萨本自愿方便故。非不般涅槃一切众生。而般涅槃。大慧。彼般涅槃。是名不般涅槃法相。此亦到一阐提趣。大慧白佛言。世尊。此中云何毕竟不般涅槃。佛告大慧。菩萨一阐提者。知一切法本来般涅槃已。毕竟不般涅槃。而非舍一切善根一阐提也。
大慧。舍一切善根一阐提者。复以如来神力故。或时善根生。所以者何。谓如来不舍一切众生故。以是故。菩萨一阐提。不般涅槃。
译文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一切佛语心品之一(注:此处为《楞伽经》的一部分,可能是翻译过程中的误植)
此时,佛陀想要重新表达这些教义,因此吟诵了如下偈言:
须陀槃那果,往来及不还,逮得阿罗汉,是等心惑乱。
三乘与一乘,非乘我所说,愚夫少智慧,诸圣远离寂。
第一义法门,远离于二教,住于无所有,何建立三乘?
诸禅无量等,无色三摩提,受想悉寂灭,亦无有心量。
大慧。彼一阐提。非一阐提。世间解脱谁转。大慧。一阐提有二种。一者舍一切善根,及于无始众生发愿。
云何舍一切善根,谓谤菩萨藏,及作恶言。此非随顺修多罗、毗尼、解脱之说。舍一切善根故,不般涅槃。二者菩萨本自愿方便,非不般涅槃一切众生,而般涅槃。
大慧。彼般涅槃,是名不般涅槃法相,此亦到一阐提趣。大慧白佛言,世尊,此中云何毕竟不般涅槃。
佛告大慧,菩萨一阐提者,知一切法本来般涅槃已,毕竟不般涅槃,而非舍一切善根一阐提也。
大慧。舍一切善根一阐提者,复以如来神力故,或时善根生。所以者何?谓如来不舍一切众生故,以是故。菩萨一阐提,不般涅槃。
注释
- 须陀槃那果: 指某种特定的修行成果或境界。
- 往来及不还: 表示一种往返无常的状态。
- 逮得阿罗汉: 得到阿罗汉果位。阿罗汉是指已经达到完全的觉悟,不再有任何烦恼和执着的菩萨或圣人。
- 心惑乱: 内心感到迷惑和混乱。
- 三乘与一乘: 指佛教中的三种主要修行途径(声闻乘、独觉乘、菩萨乘)与一种特殊途径(一乘)。
- 释迦牟尼佛: 佛陀的简称,意为释迦牟尼佛,佛教的教主。
- 第一义法门: 指最根本、最真实的佛教教义和修行方法。
- 第二义法门: “第一义法门”的相对概念,指的是那些表面上看似正确但实际并不符合佛法的教导和方法。
- 住于无所有: 指超越世俗物质世界的存在状态。
- 诸禅无量等: 表示各种禅定的数量众多且无尽。
- 诸禅无色三摩提: 指没有颜色的各种禅定形式,通常包括观照自身内在空性的冥想。
- 受想悉寂灭: 意味着所有的感受和思想都已经停止并达到了绝对的寂静状态。
- 诸禅无有心量: 表示在禅定状态下,人们不再拥有主观上的欲望和判断能力。
- 菩萨本愿: 指菩萨最初的发愿,即为了利益众生而修行的意愿。
- 诸圣远离寂: 指所有的圣人都远离了内心的寂静和烦恼,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 究竟不般涅槃: 指真正的最终解脱,不再轮回于生死之中。
- 舍一切善根一阐提: 指那些舍弃了一切善根和众生的愿望,只追求个人解脱的菩萨。
- 世间解脱谁转: 指世间的解脱是由谁实现的问题,暗示着解脱不是某个人或某群人的事情,而是所有众生共同的追求。
- 大慧: 是对佛弟子的尊称。
- 一阐提: 梵文“一阐提”意为“无智”。在这里指那些缺乏智慧,无法理解佛法的人。
- 世间解脱谁转: 指世间的解脱是谁能够实现的问题,暗示着解脱不是某个人或某群人的事情,而是所有众生共同的追求。
- 第一义法门: 指最根本、最真实的佛教教义和修行方法。
- 第二义法门: “第一义法门”的相对概念,指的是那些表面上看似正确但实际并不符合佛法的教导和方法。
- 住于无所有: 指超越世俗物质世界的存在状态。
- 诸禅无色三摩提: 指没有颜色的各种禅定形式,通常包括观照自身内在空性的冥想。
- 诸禅无有心量: 表示在禅定状态下,人们不再拥有主观上的欲望和判断能力。
- 菩萨本愿: 指菩萨最初的发愿,即为了利益众生而修行的意愿。
- 诸圣远离寂: 指所有的圣人都远离了内心的寂静和烦恼,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
- 究竟不般涅槃: 指真正的最终解脱,不再轮回于生死之中。
- 舍一切善根一阐提: 指那些舍弃了一切善根和众生的愿望,只追求个人解脱的菩萨。
- 世间解脱谁转: 指世间的解脱是由谁实现的问题,暗示着解脱不是某个人或某群人的事情,而是所有众生共同的追求。
- 大慧: 是对佛弟子的尊称。
- 一阐提: 梵文“一阐提”意为“无智”。在这里指那些缺乏智慧,无法理解佛法的人。
- 大慧: 是对佛弟子的尊称。
- 舍一切善根一阐提: 指那些舍弃了一切善根和众生的愿望,只追求个人解脱的菩萨。
- 世间解脱谁转: 指世间的解脱是由谁能够实现的问题,暗示着解脱不是某个人或某群人的事情,而是所有众生共同的追求。
- 大慧: 是对佛弟子的尊称。
- 一阐提有二种: 指一阐提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真正舍弃一切善根和众生的愿望,另一种则是由于误解或错误理解佛法而产生的误解或执着。
- 舍一切善根及无始众生发愿: 指的是那些诽谤菩萨戒律、破坏僧团和谐、伤害众生利益的人以及那些从未发愿帮助他人或利益众生的人。这种人被认为是“无始众生”,因为他们从未真正发愿帮助或利益过任何人,只是自私自利地追求自己的利益和快乐。这些人的行为被视为对佛教教义的严重误解和亵渎,因此被称为“谤菩萨戒”。
- 云何舍一切善根: 这是佛教中的一个经典问题,询问如何才能真正地放下贪嗔痴等烦恼,从而获得真正的解脱。这个问题的答案涉及到对佛法的深入理解和体验,需要通过修行来逐渐领悟。
- 如来不舍一切众生: 这句话出自佛教经典《金刚经》,其中佛陀宣称自己不会舍弃任何一位众生。这表明佛陀对所有众生都有着深厚的慈悲心和关爱,无论这些众生处于何种境遇或面临何种困难和挑战,佛陀都会尽力帮助他们脱离苦海、走向解脱之路。这种无私的奉献精神和慈悲胸怀使得佛陀成为所有众生心中的楷模和榜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