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次大慧。菩萨摩诃萨。当善三自性。云何三自性。谓妄想自性、缘起自性、成自性。大慧。妄想自性。从相生。大慧白佛言。世尊。云何妄想自性从相生。佛告大慧。缘起自性事相相。行显现事相相。计著有二种妄想自性。如来应供等正觉之所建立。谓名相计著相。及事相计著相。名相计著相者。谓内外法计著。事相计著相者。谓即彼如是内外自共相计著。是名二种妄想自性相。若依若缘生。是名缘起。云何成自性。谓离名相。事相妄想。圣智所得。及自觉圣智趣所行境界。是名成自性。如来藏心。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名相觉想 自性二相 正智如如 是则成相
  大慧。是名观察五法自性相经。自觉圣智趣所行境界。汝等诸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

楞伽阿跋多罗宝经 一切佛语心品之一

译文:

大慧,菩萨摩诃萨应当善修三种自性。这三种自性是:妄想自性、缘起自性和成自性。什么是妄想自性?它是从相生起的。大慧问佛陀:“世尊,如何说妄想自性是从相生起的?”佛陀告诉大慧,缘起自性包括相和行显现两种形式。存在两种类型的妄想自性,如来应供等正觉所建立的,被称为名相计著相和事相计著相。名相计著相指的是内外法的计著,事相计著相指的是对内外共相的计著。这些是所谓的两种妄想自性的相。如果它们依因缘而生,那么就称为缘起。什么是成自性?那就是摆脱了名相和事相的妄想以及圣智所得的结果,以及自觉圣智所追求的境界,这就是成自性。如来藏心。

那时,佛陀想再次宣说这种意义,于是吟诵了以下偈言。

注释:

  • 名相觉想 自性二相 正智如如 是则成相:这四句是颂文的一部分。这里,“名相”指的是事物的名称或形象,“觉想”是指对事物的认识或理解,“自性”是指事物的本质或特性,“二相”是指事物的两种表现形式,“正智”是指正确的智慧或见解,“如如”是指真实不虚的意思,“是则成相”则是说如果认识到事物的真实本质和特性,那么事物就会显现出正确的形状和状态。
  • 大慧。是名观察五法自性相经。自觉圣智趣所行境界。汝等诸菩萨摩诃萨。应当修学:这是佛陀对大慧的回答,他解释了观察五种方法来理解事物自性的重要性,并鼓励菩萨们学习和修行。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佛教中关于事物本质和真实性的教义。通过比喻和象征,佛陀教导我们认识事物的真面目,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诗中的“妄想自性”、“缘起自性”和“成自性”概念,是佛教中重要的哲学概念,涉及到事物的存在和性质。

诗的第一部分强调了对事物本质的深刻认识对于理解和修行的重要性。而第二部分则进一步阐述了这种深刻的认识是如何通过修行获得的。最后一部分是对那些希望学习这种智慧的人们的建议,鼓励他们去学习和修行。

这首诗不仅是对佛教教义的一种阐释,也是对人生哲理的一种探索。它提醒我们要追求真实的自我,避免被外界的事物所迷惑。同时,它也鼓励我们通过修行来提升我们的智慧和洞察力,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处理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