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曾子说:「慈爱、恭敬、安亲、扬名,这些我都已经听说过了。请问您听从父亲的教诲,能说是孝吗?」孔子说:「这算什么话!这算什么话!古时候的天子有争臣七人,即使他无道,也不会丧失他的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即使他无道,也保不住他的国家;大夫有争臣三人,即使他无道,也保全不了他们的家宅;士有争友,则自身不会被恶名所累;父亲有争子,那么自身就不会陷入不义之中。因此您不可以不与父亲争论,大臣不可以不和君王争论。所以,当遇到不义的事情,就应当去争取,听从父亲的话,又怎么能够说是孝呢!」

注释:

  • 曾子: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曾担任过鲁国的三公(太师、太保、司空)等职。
  • 若夫:相当于“至于”,表示范围。
  • 慈爱:对亲人的爱。
  • 恭敬:尊敬。
  • 安亲:使亲人得到安宁。
  • 扬名:宣扬自己的名声。
  • 闻命:听从命令。
  • 敢问:请问。
  • 子从父之令:听从父亲的教诲。
  • 可谓孝乎:能够说这是孝吗?
  • 何言与:是什么意思呢?
  • 是何言与:这是在说什么呢?
  • 昔者:过去。
  • 天子:指古代的帝王。
  • 争臣:敢于直言劝谏的大臣。
  • 争臣七人:指周武王时的姜尚、周公、召公、毕公、史鱼、卫武公、燕哙等七位大臣。
  • 虽无道:即使他无道。
  • 不失其天下:不会丧失天下。
  • 诸侯:指封建国家的国王或诸侯。
  • 争臣五人:指春秋战国时的管仲、晏婴、孙叔敖、子产、子太叔等五位辅佐君主的大臣。
  • 虽无道:即使他无道。
  • 不失其国:不会丧失国家。
  • 大夫:指封建国家的高级官员。
  • 争臣三人:指春秋战国时的赵盾、魏绛、吴起等三位有作为的大夫。
  • 虽无道:即使他无道。
  • 不失其家宅:不会丧失家庭。
  • 士:指封建国家的中级官员或知识分子。
  • 争友:指结交敢于直言的朋友。
  • 身不离于令名:自身不会被恶名所累。
  • 父有争子:父亲有敢于反对的儿子。
  • 身不陷于不义:自身不会被不义之事所害。
  • 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子女不可以不与父亲争辩。
  • 臣不可以不和君争论:大臣不可以不和君王争论。
  • 故当不义:因此,当遇到不义的事情。
  • 则争之:就应该去争取,与不义之事抗争。
  • 从父之令:遵从父亲的教诲。
  • 又焉得为孝乎:怎么能算是孝了呢?

赏析:

这首诗通过曾子和孔子的对话形式,探讨了孝和义的问题。孝是指对父母的尊敬和顺从,而义则是道德原则和正义感的表现。孔子在这里强调,孝顺不仅仅是服从父母,更重要的是要有勇气和智慧去维护正义,面对不义之事时,应该勇于抗争,而不是无条件地接受。这种思想体现了儒家学派对于孝道的理解,即孝不仅是对父母的尊重和关爱,更包括了对社会公正的关注和维护。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