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既已治,国之道尽此已邪?则未也。国之为家数也甚多,此皆是其家,而非人之家,是以厚者有乱,而薄者有争。故又使家君总其家之义,以尚同于国君,国君亦为发宪布令于国之众,曰:“若见爱利国者,必以告;若见恶贼国者,亦必以告。”若见爱利国以告者,亦犹爱利国者也,上得且赏之,众闻则誉之;若见恶贼国不以告者,亦犹恶贼国者也,上得且罚之,众闻则非之。是以遍若国之人,皆欲得其长上之赏誉,避其毁罚。是以民见善者言之,见不善者言之;国君得善人而赏之,得暴人而罚之。善人赏而暴人罚,则国必治矣。然计若国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能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

国既已治矣,天下之道尽此已邪?则未也。天下之为国数也甚多,此皆是其国,而非人之国,是以厚者有战,而薄者有争。故又使国君选其国之义,

诗句:国之为家数也甚多,此皆是其家,而非人之家。
译文:国家的构成多种多样,这些只是属于某一家庭的,并不是所有人都拥有的,因此有的人会因为过于富裕而被他人嫉妒,而有的人则因为过于贫穷而引发争斗。
注释:此处提到的“国之为家”可能指的是国家内部的不同阶层或家族,如贵族、地主、平民等。”此皆是其家”意味着这些家庭都是以自己的利益为主导,而不是为了国家的整体利益考虑。”而非人之家”则是强调这些家庭与国家整体的利益是对立的,他们只关心自己的利益,而不关心国家的整体利益。这种对立导致了社会上的不公和冲突。所以这里强调的是,一个国家要想治理好,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思想来指导人们的行为,这就是“尚同”。
赏析:这首诗通过比喻的方式,描述了社会中由于各家庭的利益取向不一而导致的纷争和混乱。它强调了国家需要有一个统一的思想和行为准则来引导人民,以达到社会的和谐和稳定。这也是“尚同”思想的核心,即通过统一的思想来达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