饰攻战者之言曰:“彼不能收用彼众,是故亡;我能收用我众,以此攻战于天下,谁敢不宾服哉!”子墨子言曰:“子虽能收用子之众,子岂若古者吴阖闾哉?”古者吴阖闾教七年,奉甲执兵,奔三百里而舍焉。次注林,出于冥隘之径,战于柏举,中楚国而朝宋与及鲁。至夫差之身,北而攻齐,舍于汶上,战于艾陵,大败齐人,而葆之大山;东而攻越,济三江五湖,而葆之会稽。九夷之国莫不宾服。于是退不能赏孤,施舍群萌,自恃其力,伐其功,誉其志,怠于教遂。筑姑苏之台,七年不成。及若此,则吴有离罢之心。越王句践视吴上下不相得,收其众以复其雠,入北郭,徙大内,围王宫,而吴国以亡。昔者晋有六将军,而智伯莫为强焉。计其土地之博,人徒之众,欲以抗诸侯,以为英名,攻战之速,故差论其爪牙之士,皆列其舟车之众,以攻中行氏而有之。以其谋为既已足矣,又攻兹范氏而大败之,并三家以为一家而不止,又围赵襄子于晋阳。及若此,则韩、魏亦相从而谋曰:“古者有语:唇亡则齿寒。赵氏朝亡,我夕从之,赵氏夕亡,我朝从之。诗曰:鱼水不务,陆将何及乎!是以三主之君,一心戳力,辟门除道,奉甲兴士,韩、魏自外,赵氏自内,击智伯大败之。”

以下是对《墨子·第十八章·非攻(中)》诗句的逐句释义、译文和赏析:

  1. 诗句及翻译:饰攻战者之言曰,彼不能收用彼众,是故亡。能收用我众,以此攻战于天下,谁敢不宾服哉。
  • 【译文】攻击他人的国家,如果不能利用他们的士兵,那么就会灭亡;如果能够利用自己国内的力量,以此攻打其他国家,谁会不臣服呢?
  • 【赏析】这句话反映了墨子对战争的看法,认为一个国家的真正力量在于能否有效地使用和保护自己的人民,而不仅仅是依赖外部的军事征服。墨子强调了内在力量的重要性,以及通过内部治理来维持国家的稳定和安全。
  1. 诗句及翻译:子虽能收用子之众,子岂若古者吴阖闾哉?昔者吴阖闾教七年,奉甲执兵,奔三百里而舍焉。次注林,出于冥隘之径,战于柏举,中楚国而朝宋与及鲁。
  • 【译文】即使你能够利用你的百姓,你能比得上古代的吴王阖闾吗?吴王阖闾教导军队七年,手拿武器,奔走三百里而休息。他进入森林,从狭窄的小径出发,在柏举战役中击败楚国,并使楚国向宋国和鲁国进贡。
  • 【赏析】这段诗表达了墨子对吴阖闾军事才能的赞赏,同时也批评了那些盲目追求军事胜利而不注重国家内政的人。墨子认为,真正的强大不仅在于对外的战争能力,更在于如何管理和运用这些资源来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繁荣。
  1. 诗句及翻译:至夫差之身,北而攻齐,舍于汶上,战于艾陵,大败齐人,而葆之大山;东而攻越,济三江五湖,而葆之会稽。
  • 【译文】到了夫差的时代,他向北攻打齐国,在汶上停歇,在艾陵作战,大败齐国人,然后保卫着泰山;向东攻打越国,穿越三江五湖,保卫着会稽山。
  • 【赏析】这段诗歌描述了吴国的扩张和其军事行动的结果。通过这些描述,墨子揭示了吴国虽然取得了一些军事上的胜利,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包括人民的死亡和国家的不稳定。
  1. 诗句及翻译:九夷之国莫不宾服。乃退不能赏孤,施舍群萌,自恃其力,伐其功,誉其志,怠于教遂。
  • 【译文】九州以外的国家无不臣服。但当退守时,却不能赏赐孤独的人,施舍所有的人民,自恃自己的力量,夸大他们的功绩,赞扬他们的志向,懈怠教化和治理。
  • 【赏析】这段诗歌反映了墨子对统治方式的不满。他认为统治者应该关注民众的需求和福祉,而不是仅仅依靠军事力量和炫耀功绩来维持统治。这种思想体现了墨子对于治国理念的深刻理解和倡导。
  1. 诗句及翻译:筑姑苏之台,七年不成;及若此,则吴有离罢之心。越王句践视吴上下不相得,收其众以复其雠,入北郭,徙大内,围王宫,而吴国以亡。
  • 【译文】建造姑苏台七年之久都未能完成。等到这样的时候,吴国有离散放弃的心思。越王句践看到吴国人上下不和睦,收拢自己的士兵去报复仇恨,进入北部城门,迁移宫殿,包围王宫,而吴国因此而灭亡。
  • 【赏析】这段诗歌描绘了吴国因内部矛盾激化而导致的政权崩溃。墨子指出,领导者如果不能团结一致,即使拥有强大的军队也难以持久。这反映了墨子对于政治稳定性和内部团结的重视。

《墨子·第十八章·非攻(中)》中的诗句不仅展示了墨子的思想和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还通过具体的战争场景和治国策略反映了他的哲学观点和政治理念。墨子主张通过道德修养和内在力量来实现国家的稳定和繁荣,而不是依赖于外在的战争或征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