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所誉善者,其说将何哉?为其上中天之利,而中中鬼之利,而下中人之利,故誉之与?意亡非为其上中天之利,而中中鬼之利,而下中人之利,故誉之与?虽使下愚之人,必曰:“将为其上中天之利,而中中鬼之利,而下中人之利,故誉之。”今天下之同意者,圣王之法也,今天下之诸侯,将犹多皆免攻伐并兼,则是有誉义之名,而不察其实也。此譬犹盲者之与人,同命白黑之名,而不能分其物也,则岂谓有别哉!是故古之知者之为天下度也,必顺虑其义而后为之行。是以动,则不疑速通。成得其所欲,而顺天、鬼、百姓之利,则知者之道也。是故古之仁人有天下者,必反大国之说,一天下之和,总四海之内。焉率天下之百姓,以农、臣事上帝、山川、鬼神。利人多,功故又大,是以天赏之,鬼富之,人誉之,使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名参乎天地,至今不废,此则知者之道也,先王之所以有天下者也。
”`
墨子 · 第十九章 · 非攻(下)
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所誉善者,其说将何哉?为其上中天之利,而中中鬼之利,而下中人之利,故誉之与?意亡非为其上中天之利,而中中鬼之利,而下中人之利,故誉之与?虽使下愚之人,必曰:“将为其上中天之利,而中中鬼之利,而下中人之利,故誉之。”今天下之同意者,圣王之法也,今天下之诸侯,将犹多皆免攻伐并兼,则是有誉义之名,而不察其实也。此譬犹盲者之与人,同命白黑之名,而不能分其物也,则岂谓有别哉!
是故古之知者之为天下度也,必顺虑其义而后为之行。是以动,则不疑速通。成得其所欲,而顺天、鬼、百姓之利,则知者之道也。
是故古之仁人有天下者,必反大国之说,一天下之和,总四海之内。焉率天下之百姓,以农、臣事上帝、山川、鬼神。利人多,功故又大,是以天赏之,鬼富之,人誉之,使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名参乎天地,至今不废,此则知者之道也,先王之所以有天下者也。
赏析:
这段文字出自《墨子》的第十九章《非攻(下)》。墨子在这篇作品中阐述了他对“非攻”的理解。他认为,对国家有利的前提条件是:对人民有利。如果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够通过和平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目标,那么这种统治方式就是合理的。相反,如果统治者总是通过战争来达到自己的目的,那么这种统治方式就是不合理的。因此,墨子提倡和平共处,反对无休止的战争。
在这篇文章中,墨子首先指出了当前社会中人们对于“善”的定义存在一些问题。他们认为,一个国家如果能获得天时地利人和的好处,就可以被称为善。然而,这种定义忽略了实际情况。实际上,一个国家真正能够获得的好处应该更多地体现在民生方面,而不是通过战争来实现。因此,墨子强调了“非攻”的重要性。
墨子通过举例说明了“非攻”的必要性。他指出,历史上的很多成功案例都证明了和平共处比无休止的战争更能带来好处。例如,一些古代的贤君通过反大国之争,统一了天下,让百姓安居乐业;还有一些君主通过带领百姓耕种、敬奉神明等方式,使国家繁荣昌盛。这些事例都证明了和平共处比战争更能带来长久的好处。
墨子总结了“非攻”的重要性。他认为,一个明智的统治者应该遵循仁义的道理去治理国家,让国家的民众能够过上安定的生活。只有这样,这个国家才能真正成为世界的榜样,得到人们的赞誉和尊重。
《墨子》中的《非攻(下)》这篇文章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关于如何实现国家和平与发展的重要启示。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善应该是能够让国家的民众过上安定的生活,而不是通过战争来获得利益。只有遵循这个道理去做,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