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夫师者之相为不利者也,曰:“将不勇,士不分,兵不利,教不习,师不众,率不利和,威不圉,害之不久,争之不疾,孙之不强。植心不坚,与国诸侯疑。与国诸侯疑,则敌生虑而意羸矣。偏具此物,而致从事焉,则是国家失卒,而百姓易务也。今不尝观其说好攻伐之国,若使中兴师,君子,庶人也,必且数千,徒倍十万,然后足以师而动矣。久者数岁,速者数月。是上不暇听治,士不暇治其官府,农夫不暇稼穑,妇人不暇纺绩织纴,则是国家失卒,而百姓易务也。然而又与其车马之罢毙也,幔幕帷盖,三军之用,甲兵之备,五分而得其一,则犹为序疏矣。然而又与其散亡道路,道路辽远,粮食不继,傺食饮之时,厕役以此饥寒冻馁疾病而转死沟壑中者,不可胜计也。此其为不利于人也,天下之害厚矣。而王公大人,乐而行之。则此乐贼灭天下之万民也,岂不悖哉?今天下好战之国,齐、晋、楚、越,若使此四国者得意于天下,此皆十倍其国之众,而未能食其地也,是人不足而地有余也。今又以争地之故,而反相贼也,然则是亏不足,而重有余也。
译文:
那些军队是互相为害的,它们说:“将领不勇敢,士兵不团结,武器不利,训练没有成效,军队不够强大,统帅无法威慑敌人,祸害不会很快消失,争斗不会很快平息,谋略力量不足以应对敌人的挑战。人心不坚定,与各国诸侯产生怀疑。诸侯们产生怀疑,敌人就会滋生顾虑而力量减弱了。偏安一隅,却要进行征战,这样国家就会丧失精锐部队,百姓就会忙于其他事务了。现在不去观察那些喜欢攻伐的国家,如果让这些国家重整军备,那么君子、平民都会成千上万,徒增十万之众,才能足够发动攻击了。战争持续多年,或迅速几个月,那时上位者无法聆听国事,士人没有时间治理自己的官署,农夫没有时间耕种收获,妇女没有时间纺织缝纫,因此国家失去精锐军队,百姓忙于其他事务。然而又与其车马疲惫不堪,帐篷帷盖等物资消耗殆尽。三军所需物资五分之一都得不到保障,那么还只是勉强维持现状。然而又与军队溃散流离失所有关,道路遥远,粮食供应不上,饥寒交迫时厕所也因饥饿寒冷而导致疾病死亡,转战而死在沟壑中的不可胜数。这对人民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对整个国家的损害也是严重的。而王公大臣却乐于这样做,这是在消灭天下百姓啊,岂不是荒谬吗?如今天下喜好战争的国家有齐国、晋国、楚国和越国,如果这四个国家在天下称霸,它们的兵力是其他国家的十倍甚至更多,但却没有征服过土地。这是因为人口不足而土地充足的缘故。如今又为了争夺土地的原因而相互残杀,那么就是损失了不足的部分,增加了过多的部分。
赏析:
这首诗出自《墨子·非攻(下)》,主要讨论了战争的弊端以及如何避免战争的重要性。墨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哲学家,主张“兼爱”、“非攻”等思想,倡导和平共处。在这首诗中,墨子通过分析战争对国家和个人的危害,呼吁人们放弃战争,追求和平。
诗中的开头部分通过对比,指出了战争带来的一系列问题。首先,战争会导致将领和士兵不勇敢,导致战斗力下降;其次,战争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使国家陷入困境;再次,战争会使人们忙于其他事务,忽视了农业生产,影响了经济的发展;最后,战争还会带来社会动荡和人民的苦难。
墨子进一步分析了战争对国家的影响。他提到,当一个国家过于强大时,它可能会威胁到其他国家的安全;相反,如果一个国家过于弱小,它可能会成为其他国家的猎物。因此,保持平衡是至关重要的。
诗中还提到了一些具体的策略来避免战争。例如,一个国家可以通过发展经济、增强军事实力、改善民生等方式来增强自己的实力,从而减少对外部的威胁。此外,还可以通过外交手段来调解国际争端,避免不必要的冲突。
这首诗通过对战争的危害的分析,呼吁人们放弃战争,追求和平。这对于我们今天的生活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