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夫好攻伐之君又饰其说,以非子墨子曰:“子以攻伐为不义,非利物与?昔者楚熊丽,始讨此睢山之间,越王繄亏,出自有遽,始邦于越;唐叔与吕尚邦齐、晋。此皆地方数百里,今以并国之故,四分天下而有之,是故何也?子墨子曰:“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者也。古者天子之始封诸侯也,万有余;今以并国之故,万国有余皆灭,而四国独立。此譬犹医之药万有余人,而四人愈也,则不可谓良医矣。”

则夫好攻伐之君又饰其说,曰:“我非以金玉、子女、壤地为不足也,我欲以义名立于天下,以德求诸侯也。”子墨子曰:“今若有能以义名立于天下,以德求诸侯者,天下之服,可立而待也。夫天下处攻伐久矣,譬若傅子之为马然。今若有能信效先利天下诸侯者,大国之不义也,则同忧之;大国之攻小国也,则同救之,小国城郭之不全也,必使修之,布粟之绝则委之,币帛不足则共之。以此效大国,则小国之君说。人劳我逸,则我甲兵强。宽以惠,缓易急,民必移。易攻伐以治我国,攻必倍。量我师举之费,以争诸侯之毙,则必可得而序利焉。督以正,义其名,必务宽吾众,信吾师,以此授诸侯之师,则天下无敌矣,其为下不可胜数也。此天下之利,而王公大人不知而用,则此可谓不知利天下之臣务矣。是故子墨子曰:“今且天下之王公大人士君子,中情将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今欲为仁义,求为上士,尚欲中圣王之道,下欲中国家百姓之利,故当若“非攻”之为说,而将不可不察者此也!”

墨子《非攻》诗的翻译是:“如果喜好攻打的国家,再为攻打辩护,说‘我不是为了金银财宝和子女美人,而是为了树立道义,让诸侯归顺’,那么天下人就该知道,这样的国君,连医生都不如。”

译文:

则夫好攻伐之君又饰其说,以非子墨子曰:“子以攻伐为不义,非利物与?昔者楚熊丽,始讨此睢山之间,越王繄亏,出自有遽,始邦于越;唐叔与吕尚邦齐、晋。此皆地方数百里,今以并国之故,四分天下而有之,是故何也?子墨子曰:“子未察吾言之类,未明其故者也。古者天子之始封诸侯也,万有余;今以并国之故,万国余皆灭,而四国独立。此譬犹医之药万有余人,而四人愈也,则不可谓良医矣。”

注释:

  • 昔者:过去
  • 熊丽:楚国的先祖之一
  • 睢山之间:即春秋时期的楚国境内
  • 繄(yī)亏损:即越王勾践
  • 有遽(ju):地名
  • 始邦于越:建立都邑于越地
  • 唐叔与吕尚:都是周代的贤臣
  • 齐国、晋国:当时的两个强国
  • 地方数百里:国土面积广阔
  • 今以并国之故,四分天下而有之:现在因为国家合并,土地被分割殆尽

赏析:

《非攻》是墨家代表人物墨子的一篇重要文献,它主要论述了“非攻”的思想。文中指出,战争分为两种,一种是大国进攻小国、强国进攻弱国的战争,这是应该坚决反对的;另一种是讨伐暴虐害民之君的战争,如汤伐桀、武王伐纣,叫做“诛”,这是正义的战争。墨子认为,只有通过“义战”,才能够赢得人民的支持,获得最终的胜利。

在这首诗中,墨子还提到了一个历史事例来说明他的主张。他引用了古代楚国的故事,当时楚王熊丽开始征服这个地区,后来越王勾践在这个地区建立了都邑。然而,随着国家的合并,这片土地被分割殆尽。这就好比医生用药材治愈多人的疾病,但只有四个患者得到了治疗,其余的都被忽略了。因此,墨子认为,即使是为了维护道义和争取诸侯支持而发动战争,也应该慎重选择目标,避免不必要的杀戮。

《非攻》是墨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提出了反对侵略战争的观点,还强调了正义战争的重要性。通过具体的事例和深刻的理论阐述,墨子成功地表达了自己的主张,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