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执厚葬久丧者言曰:”厚葬久丧,果非圣王之道,夫胡说中国之君子,为而不巳,操而不择哉?”子墨子曰:“此所谓便其习、而义其俗者也。”昔者越之东,有輆沭之国者,其长子生,则解而食之,谓之“宜弟”;其大父死,负其大母而弃之,曰“鬼妻不可与局处。”此上以为政,下以为俗,为而不巳,操而不择,则此岂实仁义之道哉?此所谓便其习,而义其俗者也。楚之南,有炎人国者,其亲戚死,朽其肉而弃之,然后埋其骨,乃成为孝子。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熏上谓之“登遐”,然后成为孝子。此上以为政,下以为俗,为而不已,操而不择,则此岂实仁义之道哉?此所谓便其习,而义其俗者也。若以此若三国者观之,则亦犹薄矣;若中国之君子观之,则亦犹厚矣。如彼则大厚,如此则大薄,然则葬埋之有节矣。故衣食者,人之生利也,然且犹尚有节;葬埋者,人之死利也,夫何独无节于此乎?子墨子制为葬埋之法,曰:“棺三寸,足以朽骨;衣三领,足以朽肉。掘地之深,下无沮漏,气无发泄于上,垄足以期其所,则止矣。哭往哭来,反,从事乎衣食之财,佴乎祭祀,以致孝于亲。”故曰子墨子之法,不失死生之利者,此也。

”`
今执厚葬久丧者言曰:”厚葬久丧,果非圣王之道,夫胡说中国之君子,为而不巳,操而不择哉?”

墨子·第二十五章·节葬(下)

子墨子曰:“此所谓便其习、而义其俗者也。”

昔者越之东,有輆沭之国者,其长子生,则解而食之,谓之“宜弟”;其大父死,负其大母而弃之,曰“鬼妻不可与局处。”此上以为政,下以为俗,为而不巳,操而不择,则此岂实仁义之道哉?此所谓便其习,而义其俗者也。

【注释】

  • 輆沭之国:古代的一个部落国家。
  • 长子生:新生儿出生。
  • 宜弟:兄弟之间相互友爱,和睦相处。
  • 大父死:父亲去世。
  • 大母:这里指母亲的称呼,即祖母。
  • 鬼妻不可与局处:迷信的说法,认为死后的灵魂不能和活人共处。

楚之南,有炎人国者,其亲戚死,朽其肉而弃之,然后埋其骨,乃成为孝子。秦之西,有仪渠之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熏上谓之“登遐”,然后成为孝子。此上以为政,下以为俗,为而不已,操而不择,则此岂实仁义之道哉?此所谓便其习,而义其俗者也。

【注释】

  • 炎人国:古时传说中的一个国家,居民以火葬为主。
  • 亲戚死:家族中的成员去世。
  • 朽其肉:将亲人尸体的肉烤干。
  • 聚柴薪而焚之:用火焚烧遗体。
  • 登遐:死后进入天界。
  • 操而不择:做事不考虑后果。

若以此若三国者观之,则亦犹薄矣;若中国之君子观之,则亦犹厚矣。如彼则大厚,如此则大薄,然则葬埋之有节矣。

【注释】

  • 若以此若三国者:如果参照其他国家的做法。
  • 薄矣:此处表示简陋。
  • 中国之君子:指中国的学者或知识分子。

故衣食者,人之生利也,然且犹尚有节;葬埋者,人之死利也,夫何独无节于此乎?

【注释】

  • 衣食者:衣食,指日常的饮食和穿衣等生活必需品。
  • 人:这里指的是活着的人。
  • 节:节省。
  • 死利:死亡后的利益。
  • 独:唯独。

子墨子制为葬埋之法,曰:“棺三寸,足以朽骨;衣三领,足以朽肉。掘地之深,下无沮漏,气无发泄于上,垄足以期其所,则止矣。”哭往哭来,反,从事乎衣食之财,佴乎祭祀,以致孝于亲。

故曰子墨子之法,不失死生之利者,此也。

【注释】

  • 制为葬埋之法:制定关于埋葬的方法。
  • 棺材三寸:棺材的大小。
  • 足以朽骨:足够支撑骨头腐烂。
  • 衣三领:衣服的尺寸。
  • 掘地之深,下无沮漏,气无发泄于上:挖掘的深度足够,地下没有积水,上面的空气不会泄露。
  • 垄足以期其所:坟墓的土堆足够高,可以覆盖住。
  • 从事乎衣食之财:从事于衣食等基本生活需求。
  • 致孝于亲:对父母的孝顺表现。

墨子在《节葬下》中强调,对于死亡的尊重应当体现在葬礼的处理上,而不是过度的奢华浪费。他认为,葬礼应该符合实际需要,不应追求奢华。通过这种方式,他希望建立一个简朴、实用和节俭的社会风尚。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