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则何以知天之爱天下之百姓?以其兼而明之。何以知其兼而明之?以其兼而有之。何以知其兼而有之?以其兼而食焉。何以知其兼而食焉?四海之内,粒食之民,莫不犓牛羊,豢犬彘,洁为粢盛酒醴,以祭祀于上帝鬼神。天有邑人,何用弗爱也?且吾言杀一不辜者,必有一不祥。杀无辜者谁也?则人也。予之不祥者谁也?则天也。若以天为不爱天下之百姓,则何故以人与人相杀,而天予之不祥?此我所以知天之爱天下之百姓也。
顺天意者,义政也;反天意者,力政也。然义政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处大国不攻小国,处大家不篡小家,强者不劫弱,贵者不傲贱,多诈者不欺愚。此必上利于天,中利于鬼,下利于人。三利无所不利,故举天下美名加之,谓之圣王。力政者则与此异,言非此,行反此,犹倖驰也。处大国攻小国,处大家篡小家,强者劫弱,贵者傲贱,多诈欺愚。此上不利于天,中不利于鬼,下不利于人。三不利无所利,故举天下恶名加之,谓之暴王。
诗句:然则何以知天之爱天下之百姓?
译文:墨子认为,天是有意志的。天喜欢义,憎恶不义;希望人们相互帮助、相互教导,反对人们相互攻击、相互敌视。可见,所谓天志实即是子墨子之志。它是墨子用以和当时统治者进行斗争的一种武器。
注释:然而,这里的“而”通“尔”。晏:清明。
赏析:本段强调了墨子对天的意志的理解,认为天喜欢正义,厌恶邪恶,并希望人们相互帮助、相互教导,反对人们相互攻击、相互敌视。这种思想体现了墨家学派对道德的重视和对公正社会秩序的追求。
诗句:何以知其兼而明之?以其兼而有之。
译文:为什么要知道天喜欢天下百姓?因为它同时关心所有百姓。
注释:这里的“兼”指的是关心、照顾。
赏析:本段进一步阐述了墨子的思想,认为天之所以喜欢天下百姓,是因为它关心并照顾所有百姓。这种观点强调了天与民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及天对人民生活的关切。
诗句:何以知其兼而有之?以其兼而食焉。
译文:为什么要知道天之所以关心所有百姓,是因为它也从中受益。
注释:这里的“食”指的是享受或获益。
赏析:本段再次强调了天与民之间的互惠关系。通过“兼而有之”,即同时关心并照顾所有百姓,天也从中获得了利益,这种利益表现在它享受到了百姓的恩惠,即天在关心百姓的同时也在受益。这体现了墨子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
诗句:何以知其兼而食焉?四海之内,粒食之民,莫不犓牛羊,豢犬彘,洁为粢盛酒醴,以祭祀于上帝鬼神。
译文:为什么天能够从中受益?因为四海之内的粒食之民,都在祭祀时供奉上天、鬼神。
注释:犓牛羊是指饲养牛羊,犬彘是指养狗养猪。粢盛酒醴是指用谷物制作的饭、酒和祭品。
赏析:本段描述了古代中国民众的祭祀活动,通过祭祀来祈求神灵的庇护和保佑。这种活动反映了古人对自然崇拜和敬畏之情。墨子在这里强调了天的神圣性和人们对其的虔诚祭祀行为,认为这是天能够获得利益的重要原因之一。
诗句:天有邑人,何用弗爱也?且吾言杀一不辜者,必有一不祥。杀无辜者谁也?则人也。予之不祥者谁也?则天也。若以天为不爱天下之百姓,则何故以人与人相杀,而天予之不祥?此我所以知天之爱天下之百姓也。
译文:既然天拥有百姓,那么为什么不爱护他们呢?而且,我说过杀害一个人必定带来不祥。谁杀害无辜呢?就是人。给无辜带来不祥的人是谁呢?就是天。如果认为天不爱天下之百姓,那为何还要因人杀人而让天降下不祥?这就是我所以知道天爱天下之百姓的原因。
注释:邑人指统治一方的长官或地方长官,这里泛指君主或统治者。
赏析:这段文字中,墨子通过逻辑推理和因果联系的方式解释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既然天拥有百姓,那么它必然会关心和保护这些百姓。因此,当人类之间发生冲突和杀戮时,天会因此而降下不祥。墨子通过这一论证,表达了他对和平、公正社会的追求和对统治者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