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君子之欲为仁义者,则不可不察义之所从出。”既曰不可以不察义之所欲出,然则义何从出?子墨子曰:“义不从愚且贱者出,必自贵且知者出。”何以知义之不从愚且贱者出,而必自贵且知者出也?曰:义者,善政也。何以知义之为善政也?曰:天下有义则治,无义则乱,是以知义之为善政也。夫愚且贱者,不得为政乎贵且知者;然后得为政乎愚且贱者。此吾所以知义之不从愚且贱者出,而必自贵且知者出也。
然则孰为贵?孰为知?曰:天为贵、天为知而已矣。然则义果自天出矣。
今天下之人曰:“当若天子之贵诸侯,诸侯之贵大夫,傐明知之,然吾未知天之贵且知于天子也。”子墨子曰:“吾所以知天贵且知于天子者,有矣。曰:天子为善,天能赏之;天子为暴,天能罚之;天子有疾病祸祟,必斋戒沐浴,洁为酒醴粢盛,以祭祀天鬼,则天能除去之。然吾未知天之祈福于天子也。此吾所以知天之贵且知于天子者。不止此而已矣,又以先王之书驯天明不解之道也知之。曰:‘明哲维天,临君下土。’则此语天之贵且知于天子。不知亦有贵、知夫天者乎?曰:天为贵、天为知而已矣。然则义果自天出矣。”是故子墨子曰:“今天下之君子,中实将欲遵道利民,本察仁义之本,天之意不可不慎也。”既以天之意以为不可不慎已,然则天之将何欲何憎?子墨子曰:“天之意,不欲大国之攻小国也,大家之乱小家也,强之暴寡,诈之谋愚,贵之傲贱,此天之所不欲也。不止此而已,欲人之有力相营,有道相教,有财相分也。又欲上之强听治也,下之强从事也。”上强听治,则国家治矣;下强从事,则财用足矣。若国家治,财用足,则内有以洁为酒醴粢盛,以祭祀天鬼;外有以为环璧珠玉,以聘挠四邻。诸侯之冤不兴矣,边境兵甲不作矣。内有以食饥息劳,持养其万民,则君臣上下惠忠,父子兄弟慈孝。故唯毋明乎顺天之意,奉而光施之天下,则刑政治,万民和,国家富,财用足,百姓皆得暖衣饱食,便宁无忧。是故子墨子曰:“今天下之君子,中实将欲遵道利民,本察仁义之本,天之意不可不慎也。”
墨子的《天志》第二十七章主要探讨了“义”的来源和性质,以及它如何影响政治、经济和社会。墨子认为“义”不是从低贱或愚蠢之人中产生,而是来源于尊贵和明智的人。这一观点强调了社会等级与道德价值的关系,并提出了通过提升社会地位来推广正义和智慧的必要性。下面将逐一分析原文:
- 义的出处与本质
- 非愚且贱者产出:墨子指出,真正的“义”不会来自无知和地位低下的人群。
- 自贵且知者产出:相反,“义”是从地位高、智慧丰富的人中产生的。
- 天作为义的源头
- 天为贵、天为知:墨子进一步提出,真正的“义”是由天(即宇宙的最高存在)所赋予的。
- 义的社会作用
- 治理国家:天赋予的“义”能够指导国家治理,确保国家的稳定和秩序。
- 促进经济发展:“义”还被用来鼓励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和资源分享,从而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 天子的角色与责任
- 天子的责任:天子被赋予了保护弱小,惩罚不义的责任,这是“义”的一种体现。
- 祭祀天地:天子有责任进行祭祀,以表达对上天的敬畏和感激,这也是“义”的一种实践。
- 对君子的期望
- 遵道利民:墨子希望君子能够遵循道义,真正地为民谋利。
- 察仁义之本:君子需要深入探究仁义的根本,以此来完善自己的行为和决策。
- 对天下的忠告
- 慎天之意:天下的君子应该谨慎对待上天的意志,因为上天的意愿是不容忽视的。
- 顺天之意:君子应该顺从上天的意愿,将其光施于天下,从而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繁荣。
- 对诸侯的期望
- 无攻伐之心:墨子告诫诸侯,不应该有攻击其他国家的念头,因为这违背了天的意愿。
- 尊重他人:诸侯应该尊重他人的财产和权利,避免强暴寡小的行为。
- 对人民的期望
- 富足生活:理想的状态是民众能够拥有暖衣饱食的生活。
- 安宁无忧:民众应当生活在安宁无忧的环境中,没有战争和贫困的困扰。
墨子在《天志》第二十七章中所阐述的观点,不仅仅是对于“义”的解释,更是一种对社会结构和政治伦理的深刻反思。他的思想强调了社会公正和社会秩序的重要性,以及对统治者的期望。这些思想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在今天也依然具有启发性。通过理解墨子的这些观点,可以更好地把握社会正义和个人道德的实践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