且吾所以知天爱民之厚者,不止此而足矣。曰杀不辜者,天予不祥。不辜者谁也?曰人也。予之不祥者谁也?曰天也。若天不爱民之厚,夫胡说人杀不辜而天予之不祥哉?此吾之所以知天之爱民之厚也。
且吾所以知天之爱民之厚者,不止此而已矣。曰爱人利人,顺天之意,得天之赏者有之;憎人贼人,反天之意,得天之罚者亦有矣。夫爱人、利人,顺天之意,得天之赏者,谁也?曰:若昔三代圣王尧、舜、禹、汤、文、武者是也。尧、舜、禹、汤、文、武,焉所从事?曰:从事“兼”,不从事“别”。兼者,处大国不攻小国,处大家不乱小家,强不劫弱,众不暴寡,诈不谋愚,贵不傲贱;观其事,上利乎天,中利乎鬼,下利乎人,三利无所不利,是谓天德。聚敛天下之美名而加之焉,曰:“此仁也,义也。爱人、利人,顺天之意,得天之赏者也。”不止此而已,书于竹帛,镂之金石,琢之盘盂,传遗后世子孙,曰:“将何以为?将以识夫爱人、利人,顺天之意,得天之赏者也。”《皇矣》道之曰:“帝谓文王,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帝善其顺法则也,故举殷以赏之,使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名誉至今不息。故夫爱人、利人,顺天之意,得天之赏者,既可得留而已。夫憎人、贼人,反天之意,得天之罚者,谁也?曰:若昔者三代暴王桀、纣、幽、厉者是也。桀、纣、幽、厉,焉所从事?曰:从事别,不从事兼。别者,处大国则攻小国,处大家则乱小家,强劫弱,众暴寡,诈谋愚,贵傲贱;观其事,上不利乎天,中不利乎鬼,下不利乎人,三不利无所利,是谓天贼。聚敛天下之丑名而加之焉,曰:“此非仁也、非义也。憎人、贼人,反天之意,得天之罚者也。”不止此而已,又书其事于竹帛,镂之金石,琢之盘盂,传遗后世子孙,曰将何以为?将以识夫憎人、贼人,反天之意,得天之罚者也。《太誓》之道之曰:“纣越厥夷居,不肯事上帝,弃厥先神祗不祀,乃曰:‘吾有命。’无廖其务天下,天亦纵弃纣而不葆。”察天以纵弃纣而不葆者,反天之意也。故夫憎人、贼人,反天之意,得天之罚者,既可得而知也。
墨子《天志(中)》诗句释义及赏析
从天人关系探讨墨家思想
- 诗篇背景与哲学意涵
- 定义“天志”概念及其哲学背景
- 分析墨子对天人关系的独到见解
- 探讨天志与人类行为道德规范关联
- 关键语句逐词解析
- 揭示“不杀无辜者,天不予之祥”深层意义
- 解读“爱人利人”顺天之意行为
- “憎人贼人”逆天之意对应惩罚
- 古代圣王作为典范
- 尧、舜等圣王事迹与天志联系
- 圣王实践兼爱理念展示
- 圣王治国成功案例说明天意
- 书录竹帛传世意义
- 阐述将圣王事迹刻录文献重要性
- 描述圣王事迹在后世传承影响
- 强调圣王事迹作为道德教育价值
- 桀纣幽厉反天之意行为
- 分析三代暴君桀纣幽厉统治弊端
- 探讨暴政对天意违背后果
- 指出暴君行径招致天罚例证
- 天道自然法则体现
- 解释“天不欲大国攻小国”自然法则
- 讨论“强劫弱,众暴寡”天道表现
- 阐释天道对人类社会指导作用
- 天志对个人和社会影响
- 论述天志对个人行为约束力
- 探索天志对社会稳定促进作用
- 阐述天志在国家治理中作用
- 当代启示与应用
- 分析天志对现代社会指导意义
- 探讨如何在现代社会践行天志
- 提出将传统美德融入现代生活建议
- 结论
- 总结墨子天志思想核心观点
- 强调天志对个人和社会重要性
- 展望未来天志在人类发展中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