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然即当为之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民衣食之财,将安可得乎?
即我以为未必然也。意舍此,今有大国即攻小国,有大家即伐小家,强劫弱,众暴寡,诈欺愚,贵傲贱,寇乱盗贼并兴,不可禁止也。然即当为之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天下之乱也,将安可得而治与?即我未必然也。
是故子墨子曰:姑尝厚措敛乎万民,以为大钟鸣鼓、琴瑟竽笙之声,以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而无补也。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
今王公大人唯毋处高台厚榭之上而视之,钟犹是延鼎也,弗撞击将何乐得焉哉!其说将必撞击之。惟勿撞击,将必不使老与迟者。老与迟者,耳目不聪明,股肱不毕强,声不和调,明不转朴。将必使当年,因其耳目之聪明,股肱之毕强,声之和调,眉之转朴。使丈夫为之,废丈夫耕稼树蓺之时;使妇人为之,废妇人纺绩织纴之事。今王公大人,唯毋为乐,亏夺民衣食之财以拊乐,如此多也。是故子墨子曰:为乐非也。
墨子在《非乐(上)》中阐述了他的“非乐”观点,即反对过度娱乐和奢侈。以下为原文及注释:
民有三患,饥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劳者不得息。三者民之巨患也。然即当为之撞巨钟、击鸣鼓、弹琴瑟、吹竽笙而扬干戚,民衣食之财,将安可得乎?
译文:人民有三种大灾难,饥饿的人无法得到食物,寒冷的人得不到衣服御寒,劳累的人无法得到休息。如果为了这三件事,去撞大钟、敲鼓、弹琴瑟、吹竽笙,然后挥动干戚,那么民众的衣物、食物等财富,怎么能够得到呢?
接下来是赏析部分:
墨子在这里强调了民生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通过对比三种灾害——饥饿、寒冷和劳累——来说明民众面临的最大困境。他认为,这三种灾害是导致民众贫困的主要原因,因此需要通过解决这些问题来减轻民众的痛苦。同时,他也提出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即通过敲鼓、弹琴瑟、吹竽笙、挥动干戚等活动来增加民众的乐趣和满足感,以此来弥补民众因灾荒而产生的生活困难。
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并不合适。因为敲鼓、弹琴瑟等活动并不能真正解决民生问题,反而可能导致社会不安定因素的增加。因此,墨子认为,应该采取更为合理和有效的措施来解决民生问题。
从文化角度来看,这首诗还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人们更加注重物质生活的享受和精神文化的提升。因此,通过敲鼓、弹琴瑟等活动来增添欢乐氛围,也是符合古代人的审美需求和文化传统的。
《非乐(上)》中的诗句深刻地描绘了民众面临的三大灾难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同时,它也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