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用执有命者之言,是覆天下之义。覆天下之义者,是立命者也,百姓之谇也。说百姓之谇者,是灭天下之人也。然则所为欲义在上者,何也?曰:义人在上,天下必治,上帝、山川、鬼神,必有干主,万民被其大利。何以知之?子墨子曰:古者汤封于亳,绝长继短,方地百里,与其百姓兼相爱,交相利,移则分,率其百姓以上尊天事鬼,是以天鬼富之,诸侯与之,百姓亲之,贤士归之,未殁其世而王天下,政诸侯。

昔者文王封于岐周,绝长继短,方地百里,与其百姓兼相爱,交相利则。是以近者安其政,远者归其德。闻文王者,皆起而趋之;罢不肖、股肱不利者,处而愿之,曰:“奈何乎使文王之地及我,吾则吾利,岂不亦犹文王之民也哉!”是以天鬼富之,诸侯与之,百姓亲之,贤士归之。未殁其世而王天下,政诸侯。乡者言曰:义人在上,天下必治,上帝、山川、鬼神,必有干主,万民被其大利。吾用此知之。

诗句:墨子 · 第三十五章 · 非命(上)

今用执有命者之言,是覆天下之义。    
覆天下之义者,是立命者也,百姓之谇也。    
说百姓之谇者,是灭天下之人也。    
然则所为欲义在上者,何也?    
曰:义人在上,天下必治,上帝、山川、鬼神,必有干主,万民被其大利。    

译文:
如今如果采纳那些持有“天命论”的人的意见,就是否定了天下人共同认可的正义原则。坚持“天意决定一切”的人,会破坏社会的正义基础,因为这样的思想会让普通民众感到不满和抱怨。而那些主张顺应民意的人,他们提倡的是公正、平等,并努力使社会向好的方向发展,因此他们的治国理念能够获得民心,从而得到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注释:

  • 墨子 · 第三十五章 · 非命(上):这是《墨子》中的一篇文章,讨论了“天命论”的问题。
  • 今用执有命者之言,是覆天下之义:如果采纳那些认为命运由上天决定的人们的主张,就会推翻大家公认的正义原则。
  • 覆天下之义者,是立命者也,百姓之谇也:坚持这种观点的人,实际上就是在破坏社会的正义基础,因为他们将民众的抱怨看作是天命的指示。
  • 说百姓之谇者,是灭天下之人也:那些声称要顺应百姓呼声的人,实际上是在维护正义,反对通过牺牲民众的利益来迎合所谓的“天命”。
  • 然则所为欲义在上者,何也?:那么,统治者应该追求正义的原因是什么呢?
  • 曰:义人在上,天下必治:正确的领导者应该站在正义的立场上,这样才能确保国家的治理。
  • 上帝、山川、鬼神,必有干主:如果领导者能够遵循天命,尊重天地神灵的指引,就能够获得这些神明的支持和庇佑。
  • 万民被其大利:这样,民众将会从中得到好处,国家也会因此而繁荣昌盛。

赏析:
这篇文章的核心在于阐述一个观点:真正的领导者应该以正义为导向,而不是单纯地依赖所谓的“天命”。文章通过对比“有命者”和“顺民情者”两种不同的治国理念,展示了后者的优越性和可行性。墨子认为,真正的领导者应该倾听民意,尊重民众的诉求和感受,而不是一味地强调天命的存在。这种观点在当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它呼吁人们摆脱盲目迷信的命运观念,积极寻求合理的治理之道。

文章的结构清晰,先提出问题,然后逐一展开论述,最后得出结论。这种结构使得文章的观点更加鲜明,易于理解和接受。同时,文章还运用了对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例如,将“有命者”比作破坏社会正义基础的人,将“顺民情者”比作维护正义、得到民众支持的人,这样的比喻既生动又富有深意。

这篇文章不仅是对当时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也是对后世政治理论的重要贡献。它倡导的以人为本的政治理念,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